《追逐夢想——劉如哲和他的月啤集團》作者張海生簡介 |
 |
作者簡介
張海生,1963年8月出生,河南省博愛縣人。現為博愛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文化局局長。曾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人民文學》、《詩刊》、《文藝報》、《作家報》等報刊雜志發表各類文章近400篇。曾出版詩文集《雪飄本命年》、散文集《歲月印痕》(合著)。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 |
|
張海生長篇報告文學《追逐夢想——劉如哲和他的月啤集團》序 |
追逐夢想的原動力是無聲的大愛
——序張海生長篇報告文學
《追逐夢想——劉如哲和他的月啤集團》
楊 楓
|
何為“原動力”?辭海云:“產生動力的力。”那么,張海生所著的這部長篇報告文學的主人公劉如哲和他的月啤集團“追逐夢想”的“原動力”是什么?筆者駕馭閱讀之舟,徜徉在張海生激情之筆伴著5年的心血釀造出“追逐夢想”的浩瀚之海,不由驚詫地發現,這“追逐”的“原動力”竟是我們常常掛在嘴邊淺顯而深奧的“愛”!
說它“淺顯”,不必釋義誰都能理解;說它“深奧”,做起來則不是淺嘗輒止的事。愛家鄉、愛鄉親、愛員工、愛事業、愛祖國——可以說這是劉如哲“愛”的全部內涵。正是因為有了這些“無聲的大愛”作為“原動力”,劉如哲對“夢想”的“追逐”,才有始而無終。
說它“有始”,要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末期,當村里“竹貨生意”因滯銷而走投無路的時候,劉如哲竟另辟蹊徑,尋覓到創建啤酒廠的解困之路,從此他與啤酒行業結下不解之緣;說它“無終”,他創建的啤酒廠,歷經30多年的風風雨雨、坎坎坷坷、起起落落、曲曲折折,終于由原始的河南省第一家民營啤酒企業——博愛上莊月山啤酒廠發展壯大成如今擁有河南省月山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山西月山啤酒有限公司和遂平月山啤酒有限公司三個啤酒生產基地的河南月山啤酒集團公司后,還在不斷地發展開拓……這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飛躍,締結出一則質樸無華、無形無聲的箴言。筆者竭盡參悟,抽筋剝骨地覓其要義,那就是:無“終”生有!只有面對“無終”,才能無限抻長企業發展的韌性和耐力!還請劉如哲閣下、張海生文友恕在下不啻淺薄,如有所認同,我便為我能成為你們的“半個知音”而慶幸、而欣慰!作為一個企業,只有以“無終”為追逐不盡的目標,才能無限地延續和生發出企業的活力。筆者有一千個理由相信劉如哲對“無‘終’生有”的理解比我更加寬泛,更加透徹,因為我僅僅是紙上談兵,而他才是久經企業沙場,深諳調兵遣將的老帥!2007年,正值耄耋之年的劉如哲,毅然打造出足以使事業興旺發達的接力棒,這種胸有成竹之舉,不能不說是高瞻遠矚的。我們欣喜地注目著信心百倍地接過劉如哲的接力棒的新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劉永和正帶領新一屆領導班子,為企業長足發展開拓更新的局面而不懈努力,去擁抱更輝煌的未來——這正是月啤集團的締造者劉如哲的初衷和期望。
“追逐”,是每個活著的人特別是胸懷抱負并為其實現而奮斗不止的人的客觀和主觀默契融合的一種行為。如果說劉如哲的“追逐”已成為歷史并在不斷延續,那么張海生的“追逐”則是以自己雄渾壯觀的筆觸再現劉如哲的“追逐”,為社會提供催人上進的傳記式的藍本,為月啤集團下一代領導班子,傳輸得以激勵的要素,使劉如哲的“追逐”成為非延續下去不可的一種情結的標志性符號,使“追逐”通過“夢想”的現象,抵達“成真”的本質——這,無疑是必要的,功不可沒的!
劉如哲的“追逐”,把目標鎖定在他的月啤集團上——其雛形、其框架、其核心、其靈魂,其緣起、其發展、其壯大、其輝煌,劉如哲無不了如指掌。這是因為,這個企業的藍圖是從劉如哲的心底伸展下去、鋪展開來的,這個企業的形象是在劉如哲的家鄉矗立起來、延綿下去的。
張海生的“追逐”,是把目標鎖定在他的這部長篇報告文學上——其謀篇、其布局、其結構、其章節,其塑造、其立意、其審美、其主題,張海生無不以精益求精為準繩,幾易其稿,在宏觀和微觀的相互觀照上,把握得恰到好處。這是因為,這部報告文學是他肩頭重任的組成部分,這部報告文學是他彰顯家鄉知名度的重要媒介。
劉如哲的“追逐”,是歷經童年—少年—青年—壯年—老年鍥而不舍的“追逐”,他的成就璨若無數飽經磨礪的珍珠;張海生的“追逐”是被劉如哲的“追逐”所感動所認同后的“追逐”,他的收獲純如一塊精心雕琢的美玉。從某種角度看,劉如哲的“追逐”和張海生的“追逐”,形成了珠聯璧合的文化景觀;從某種意義講,張海生的長篇報告文學是為劉如哲走過的光輝歷程,在月啤集團的發展史上樹起了一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里程碑。
我們常說“文化搭臺,經濟唱戲”,在張海生艱苦卓絕的努力下,這“臺”搭起了讓全國乃至全世界了解和領略博愛縣風采的窗口,那“戲”唱響了令博愛縣上至官員和下至百姓的振奮與自豪的主旋律。
劉如哲的“追逐”,由起步到騰飛,是他作為一家企業的頭雁,羽翼豐滿的過程。如果用形象去詮釋他雙翅的內涵,應該是一只叫做“勇”,一只叫做“謀”。從理論上講,操縱企業的決策人都應該有“勇”有“謀”,可這“勇”和“謀”一接觸實際,卻有著程度不同抑或是顧此失彼之分了。劉如哲的“勇”,是“大勇”;“謀”是“足謀”——我這樣說是有充分依據的,其佐證,在張海生這部大作中俯拾皆是。不可否認,這部書是企業家特別是民營企業家值得一讀能引起借鑒和共鳴的好書,是平民百姓喜聞樂見受到啟迪的范本。
張海生的“追逐”,由構思到成書,是他以本土的文化官員和作家的雙重身份,憑借“責任”和“才情”的雙翼,在書的群鳥中,啼鳴出時代的聲音。
如果將劉如哲、張海生的家鄉博愛縣比作時代之鳥,那么,這鳥的雙翼無疑是一只稱作“經濟”,一只稱作“文化”的了,而劉如哲和張海生便成了為這雙翼的豐滿去插羽毛的一雙配合默契之手,而我的序,則是在這雙手的感召下,飄去的一枚小小的羽毛,如能為博愛縣這只時代之鳥的翅膀,添一絲喝彩,也就心覺慰安了!
劉如哲在“追逐夢想”,他的夢想體現在他締造的月啤集團上;張海生在“追逐夢想”,他的夢想體現在他創作的長篇報告文學上。劉如哲“追逐”的“夢想”,是一生的夢想,因為他決計將自己全部心血傾注在他一生“追逐”的事業上;而張海生“追逐”的“夢想”,則是一時的“夢想”,因為他的夢想不僅僅是寫好這部書,他深感手中如椽之筆的沉重。然而,不論“一生”還是“一時”,這雙雙“追逐”是不乏相得益彰的。于是劉如哲的“追逐”和張海生的“追逐”交叉在時代的坐標的一個點上,便成為永恒!
劉如哲的“追逐”,緣于愛;張海生的追逐也緣于愛。作者作為家鄉一方水土養育的地方文化官員,能身體力行地寫出大部頭的長篇報告文學,而題材、人物、環境又無一不是遴選于家鄉的這方水土,這足見他對家鄉的愛是多么地深!多么地濃!多么地誠!多么地真!由此可見愛的力量是“追逐夢想”時空得以不斷擴展的支撐,他煥發出來的原動力,是夢想之樹得以長青的葉綠素。我們期望經久不息地看到,劉如哲和張海生的“追逐”,將孽出一茬接一茬希望的綠葉,將結出一茬接一茬收獲的碩果!
哦 ,說到底,這“追逐夢想”的原動力是無聲的大愛啊!這種大愛劉如哲有,劉永和有,張海生也有,月啤集團的全體員工人人都有……
夢想成真靠追逐,
縱有挫折不服輸,
大愛無聲蘊動力,
騰飛萬里展宏圖!
筆走序尾,吟詩感懷,待有緣謀面時揮毫書贈劉如哲、劉永和和張海生我有緣結交的三位朋友,謹以此深表敬佩之情!
是為序。
戊子年正月初一至初二于北京來風軒
(楊楓,詩人、作家、評論家,《文心悟語》書系主編,北京神州雅海文化藝術院院長) |
張海生長篇報告文學《追逐夢想——劉如哲和他的月啤集團》后記 |
經過五年多斷斷續續的耕耘,戊子年正月《追逐夢想——劉如哲和他的月啤集團》(以下簡稱《追逐夢想》)終于寫完了最后一句。
要說起寫這個傳記的最初意向,還要再往前推四年。那是1999年,時候月啤集團公司辦公室紀理范愛紅女士找到我要我幫助,公司聯系一個作家,寫一寫老董事長劉如哲先生,當時我在月啤集團所在的鄉鎮月山鎮干行政工作。我就和范愛紅主任一塊到省、市作協和黨報副刊找了有關單位和個人商談,但因種種原因沒有達成共識,這樣事情就放下了。
到了2002年,月啤集團山西分公司開業前夕,我和董事長一家一同乘車前去參加開業典禮儀式,其間,總經理劉永和又提出了這件事,并提議讓我來寫。我知道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對我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完成了這件事,既宣傳了博愛又宣傳了企業,也鍛煉了自己宣傳了自己,而這時,我已調到博愛縣文聯工作,正好適應,就答應了下來。
從山西回來我就投入了工作。我認為,既然要寫,就一定要寫好。在與劉如哲老先生進行了一段長時間的談話后,我才知道,劉如哲的一生是歷盡坎坷的,他個人的命運和時代的發展是緊緊連在一起的,他個人成長的道路,反映的是一個時代的變遷,特別是后來我寫到劉如哲的童年、少年、青年時期和建廠初期時,感觸最深。這樣,我搜集素材的范圍就開始擴大,擴大到劉如哲所生活的豫西北地區博愛縣這個范圍,我查閱了《博愛縣志》以及有關地方史料,走訪了縣里的有關人士,特別是劉如哲的同學、同事、朋友,得到了他們極大的配合。
但是《追逐夢想》的寫作并不順利。第一,當時,我是博愛縣的文聯主席,有許多繁雜的事務性工作;2004年,我又到河南省文學院上了一年的創研班;后來又經歷了兩次工作調動,2005年調到縣委宣傳部任副部長兼縣文聯主席,肩上又擔負起了很繁重很重要的具體工作,2007年再次調整為宣傳部副部長兼縣文化局局長,工作更加具體繁忙。除此之外,我還經歷了近兩年的腰椎肩盤突出疾病的折磨,并在治療期間因食藥導致中度肝損傷,轉氨酶指數高達800多,不得不住院治療。沒有完整的時間來采訪寫作。第二,劉如哲生平事跡雖然很多,但幾乎沒有文字方面的記載,給我的資料收集工作帶來很大難度。要采訪時間較久遠的事件,被采訪的對象都是靠大腦回憶,有關生活細節的搜集極其艱難。公司創建以后,由于缺乏規范的企業化管理,文字檔案缺乏,沒有詳備、系統的文字記錄,可參考的文字資料依然少得可憐,資料搜集也相當困難。我想文學傳記的寫出,不能僅僅給傳主記流水帳。我只得下決心以大量的采記工作為基礎,再進行篩選整理、加工利用。于是,我采訪了月山鎮上莊村的許多老人,特別是上莊村原支部書記、劉如哲的小學同學兼好友劉國禎老人給了我極大的幫助,他為我提供了有關上莊村的許多歷史細節和劉如哲童年、學生時代的生活細節,還談了劉如哲的初戀。我還采訪了劉如哲的大部分家庭成員,采訪了月啤集團的高層管理人員、有關中層人員,以及他身邊的司機、通訊員等,他們都從不同的角度為我提供了生動鮮活的生活資料。
好長一段時間,我一直找不到寫《追逐夢想》的靈魂。有一次我跟總經理劉永和通話,從他未接通的手機里傳出了“有夢想,就會成功——月山啤酒”這聲彩鈴,我的靈感實然涌動了,劉如哲一生艱辛,童年、少年時代的苦難,青年時代的抗爭,壯年時代的創業,為了什么?這一切不都是為了追逐富裕生活的夢想嗎?好!就以此作為傳記的切入點,作為這本傳記文學的靈魂吧!
在《追逐夢想》的具體寫作中,我注意了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我把劉如哲和月啤集團的成長發展壯大過程放在一個相對的社會歷史背景下來寫作。劉如哲出生于博愛縣建縣后的第三年,生活在豫西北地區,我始終站在歷史的高度上來回顧劉如哲的一生。通過他多姿多彩的人生,通過他人生中的坎坷磨難,折射出劉如哲的、也是我的家鄉博愛縣建縣近80年的風雨滄桑,盡可能反映時代的發展和變遷。
第二、以事實為依據,力求真實。真實是傳記文學的生命。我文中所寫的內容除適當的文字加工,基本事件都是真實的。寫劉如哲既寫他的苦難,也寫他的抗爭;既寫他成功的一面,也寫他的低谷;還寫了他在動蕩的政治年代中遭受的精神折磨,寫了他在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和他的無力無奈的抗爭;更主要的是寫他創辦啤酒廠的艱苦奮斗的精神。
第三,進行適當的選材,以宏揚主旋律為主,使文字在企業的發展中不至于或者盡可能少的起到負面作用。
由于這本傳記是寫當代,是寫正在發生著的一段歷史,書中的當事人大多都健在,所以按照老董事長劉如哲和現董事長、總經理劉永和的意見,盡量避免激烈的矛盾沖突。在某個時期有多個側面的盡量選擇既符合事實,有不至于突顯激烈矛盾的那一面。比如,劉如哲的初戀剪掉,模糊了幾個分廠管理方面的問題,特別是2005年企業的全面虧損,只做了粗線條的概括性敘述,等等。第四,突出劉如哲生活道路的曲折、創業的艱辛,以及追夢的過程。劉如哲是80年代初成長起來的中國第一代成功的農民企業家的代表,他從小失去母親,倍受生活的煎熬,為了吃飽穿暖,他做許多夢,在劉如哲的青年時代,為了擺脫貧困,他曾經做小本生意,在動蕩的政治年代,因露富而遭受責難,創辦企業之后,他上下求索,摸索前進,歷盡艱難,最后,把一個搖搖欲墜的作坊式小廠發展成一個具有幾個億資產的現代化大企業。最終,在他的帶領下他的第十二組組民過上了現代化的小康日子。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創舉。
在這里,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在動筆寫劉如哲的時候,我太不懂得企業經營管理,對啤酒生產的知識知之甚少,這對我寫作來說是個很大的障礙,所以在寫作期間,我被迫閱讀了幾部企業經營管理方面的著作,月啤公司也給我提供了許多有關企業管理和啤酒生產方面的書籍、雜志,使我受益匪淺。更多的是從劉如哲老人、劉永和總經理以及月啤集團高層管理人員的對話采訪中學到了許多以前從來沒有接觸過的新知識。說實在話,《追逐夢想》的寫作過程,實際上是我學習的過程,是我思想升華的過程。在這里我要向月啤集團所有給我提供幫助的人表示感謝。
在《追逐夢想》的寫作、編輯和出版過程中,承蒙我的妻子陳杏花女士對我手稿的打印,我的好友王更保先生、張衛東先生的初校,還有博愛縣金達印務總經理劉棟梁先生、靳枝枝女士在稿件的修改、整理過程中也都給了極大的幫助,特別是進入出版程序后,得到了北京雅海文化藝術院院長、作家、詩人、評論家楊楓先生的大力支持,并為本書寫序。我在這里一并表示深深的謝意。
《追逐夢想》終于要出版了!
借此機會,我衷心地祝愿
河南省月山啤酒集團有限公司更加繁榮昌盛!
祝劉如哲老先生健康長壽!
祝天下好人一生平安!
|
|
|
張海生
戊子年正月初一于博愛縣清化鎮 |
張海生長篇報告文學《追逐夢想——劉如哲和他的月啤集團》大 事 年 表 |
1930年9月10日,出生于河南省博愛縣月山鎮(原上莊鄉)上莊村。
1938年4月8日(農歷),母親劉管氏因乳腺癌去世。
1940年,父親娶繼母劉陳氏。
1943年,鬧饑荒,餓死人,險些被餓死。
1945年8月,博愛第一次解放,就讀博愛縣完小,參加兒童團。
1946年10月,在寨豁山區東仲水村就學。
1947年5月,博愛人民獲得第二次解放,參加搶救傷員,為傷員包扎傷口。
1947年8月,結婚。
1961年10月,任上莊大隊12小隊會計。
1971年,到大隊工程隊任事務長。
1976年,任上莊大隊12小隊隊長,帶領群眾搞竹制品加工廠。
1980年冬,找到土法生產啤酒的老師——孫希文,并著手籌建啤酒廠。
1980年春,第一次到黑吉遼東北三省考察竹貨市場。
1981年6月22日,繼母劉陳氏病故。
1982年3月21日,博愛縣上莊月山啤酒廠成立,日產3噸的啤酒廠投產。
1983年11月,啤酒廠擴建糖化樓。
1984年5月1日,6000噸啤酒生產線投入使用。
1985年1月26日,父親劉夢麒病故。
1985年5月,被縣委、縣政府授予“農民企業家”稱號
1986年9月,組織全隊群眾173口分兩批游覽首都北京。
1987年,全組改工分制為工薪制,并對全組群眾的住房、糧食供應、兒童入學、就醫等,出臺了一系列補貼和減免方案。
1990年11月,成立“焦作市月山啤酒廠”。
1992年2月,投資450萬元擴建了萬噸啤酒生產線。
1993年10月,月山啤酒榮獲國際法國酒類博覽會金獎。
1994年5月,被省政府授予“省勞動模范”。
1994年7月1日,4萬噸啤酒生產線奠基,并成立“焦作市月山啤酒(集團)公司”。
1995年10月,赴德國、比利時考察。企業被國家農業部評定為大二企業。
1997年,獲省企業管理高級經濟師、焦作市經營管理經濟師職稱,并被聘為博愛縣人民政府經濟顧問。
1998年10月,公司晉升為河南省月山啤酒股份有限公司,辭去原公司總經理職務,任董事長。
1999年7月,月山公司二分廠10萬噸啤酒生產線動工。
2000年4月,月啤集團舉行辦公大樓喬遷和10萬噸啤酒生產線一期工程正式投產。
公司被國家農業部評定為大一企業。月山啤酒被定為“中國名牌商品”。
2001年春,著手籌建山西啤酒公司。
2002年3月,山西啤酒廠投產,舉行開業典禮。
2003年8月,月山啤酒(遂平)公司10噸啤酒生產線奠基。
2004年4月,月山啤酒(遂平)公司投產開業。
2005年4月,董事長劉如哲榮獲焦作市“優秀民營企業家”稱號。
2005年4月,月山啤酒公司榮獲“中國啤酒工業十佳企業”稱號。
2007年3月劉如哲辭去月啤集團董事長職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