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火柴 “老包呀,咱家的引火柴可真的快沒啦!”老伴兒在灶門口邊點火邊重新提起這個不知她磨叨了多少遍的話題。這時,正在把兩個眼珠子埋在書本中的老包,頭也不抬地甩過一句話:“要說咱家缺金少銀倒是真的。要說缺少引火柴,那豈不是天大的笑話。” 老包的話不無道理。退休前,他先是當旗長,接著是書記,后來是人大主任。總之,同“正”字從未掰過交道、紅過臉。在職時,他管轄的轄區內,就有大大小小的10來個國營林場。那時,不管哪個林場的汽車來旗里辦事,都會主動地給他捎帶一大堆、一大堆的引火柴、樺樹皮之類的東西。包旗長也好,包書記、包主任也罷,由于他老人家最反對拉拉扯扯那一套,所以這些送柴火的林場頭頭或司機,每次送柴來都會表白一番:這些采伐下來的廢材如不及時搶運出來,在山場上風風雨雨的,一年不到就會爛個溜光。 老包一聽,也有一番道理。每每要付錢,可來人都會急頭白臉地強調這是“捎帶”來的,根本沒影響裝貨。然后,連茶水都不喝就駕車離去。這樣,老包家的柴垛,始終像發面饅頭一樣鼓著。 大權在握的時候,論職位,老包雖然僅是個七品芝麻官,但哪有閑暇時間過問家里柴米油鹽醬醋之類的小事。解甲歸田后,盡管借晨練之機,偶爾也往家買過油條、麻花、燒餅一類的食品和茄子、黃瓜、青椒一類的蔬菜,但大宗生活用品,仍舊不需他親自披掛上陣去張羅。 說是說,鬧是鬧。老包對老伴兒的話,這次真還納入了“議事日程”。他收好老花鏡,趿拉上拖鞋,想到被自己早就遺忘的角落“視察”一下。 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原來,老伴兒所言不差也。 老包眼瞅著馬上要斷頓的柴火底盤,心里一激凌。對呀,這幾年哪還有人來送過柴火呢?有時,他在大街上碰見林場的司機,特熟悉的,摁一摁喇叭,給一張笑臉;一般認識的,假裝沒看見,油門一踩,甩給他一股黑煙。 他轉過身,三步并作兩步的跨進屋內,急忙握住了電話聽筒,在鍵盤上敲了一組阿拉伯數字。 “喂!大山溝林場嗎?我找你們的李場長呀……怎么,你就是李場長……那太好了。我是包忠遠呀,我家一丁點兒引火柴都沒了。你能不能……” “啊,包書記呀,您好嗎?”沒等老包把話講完,聽筒里就傳來了李場長極為熱情的聲音。 老包一陣竊喜,李場長不愧是自己的老部下,說得更準確點,不愧是自個兒提撥起來的人,著了急蹦子,就是管用。可是,正當他暗自高興,準備向老伴兒馬上宣布大功告成之際,對方就潑來一大瓢涼水,澆得他啞巴吃黃蓮——有苦難言,干翻白眼珠。 “包書記呀,真是對不起了,也是太湊巧了。我們場子的大車剛送去大修,頂少一個月才能回來……” 老包剛想說“大修去了,活見鬼!今天早晨我在晨練時,還親眼看見你們場子的大車,正在給旗長幫著往樓上搬家嘛”。可話到嘴邊,不得不強忍著咽回去。心想,此時此刻,再說這些還有啥用呢? 他放下電話,惡狠狠地瞪了老伴兒一眼,粗聲大嗓地吼了一聲:“沒柴火啦,不會到自由市場買嗎?你磨嘰個啥?!” 老包的這聲吼,嚇得老伴兒頓時沒了“電”。但是,她無論如何也想不通,往日那個前呼后擁、八面威風,同時還頗有儒將風度的老包,這會兒咋跟中了邪似的呢?! 2000年5月12日寫于呼和浩特
上一頁 [1] [2] [3] [4]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