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be欧美69xxxⅹ/bnb998成人免费视频/爱情岛亚洲论坛入口福利/国产欧美高清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

歡迎光臨神州雅海文化藝術院網站 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 個人用戶 企業用戶  
網站首頁 | 雅海動態 | 品牌叢書 | 雅海院刊 | 雅海院報 | 雅海折薦 | 作品年展 | 雅海陣容 | 書畫展臺 | 雅海賽事 | 年度征稿 | 詩道論壇 | 楊楓實錄 | 路城實錄 | 留 言 板
 
北京神州雅海文化藝術院公告
·本院第四屆任職公告
 《讀書記》作者李希曾簡介
  李希曾:男,漢族,農民領袖李自成的后代
1963年10月17日出生在一個叫曙光的林場
1971年在小興安嶺大山深處太平林場讀小學、初中
1981年在黑龍江通河縣三中畢業后入伍到大慶
1989年到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讀書
1990年到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作家班讀書
1992年至今在大慶石化電視臺先后任編輯、主任、臺長
 李希曾著隨筆集《讀書記》自序


臥龍潭邊的書話(自序)


   無論是一所大學,還是一座城市,有足夠的水,對于生活與審美,都至關重要。
     ——北京大學 陳平原


   很幸運,我生活在一個百湖相連水泊環繞的東北大平原。我居住的地方叫臥,我工作的地方叫龍,臥與龍之間有一大片濕地,水草豐美。濕地中間有一條寬闊無比的大道,每天我或坐車或開車,穿行在這條大道上。這是一片全國少有世界掛名的城市濕地,春夏秋冬四季分明,黑白綠黃各有不同;尤其每到夏季,鷗鳥成群,魚翔湖底,浩蕩的蘆葦在和風的搖曳下不由自主地舞蹈,壯觀而奔放,流暢而優美,在這樣的地方生活覺得很愜意很自由很心曠神怡。
喜歡買書,藏書,讀書,寫書,是我工作之余生活最主要內容。多年來,由于買書藏書過萬,讀書寫書便成了我基本的生存方式,日復一日,樂此不疲。且無論是家還是辦公室,都四周臨水,風景優美,水氣十足。據大名鼎鼎的劉半農先生考證:有水為伴,居所才有靈氣,讀書才有靈感。也許不無道理,仔細想想,世界上許多大作家大作品都與水有關,比如馬克·吐溫的密西西比河、蕭洛霍夫的頓河、孫犁的荷花淀、汪曾祺的大淖河,數不勝數,是水,讓文學這個世界分外燦爛。我不是作家,是個讀書人,作家們也需要有人讀他們的書,就像舞臺上歌手需要掌聲。我只需在讀書中發現樂趣、闡釋意義、收獲閱歷,這樣的人生簡單而快樂。我知道現在能坐下來讀書的人已經很稀缺了,大量買書總引起人奇怪地看著我這個不合時宜的人;其實我也想過,干點轟轟烈烈的大事兒,比如炒個股票混個官當做個大買賣什么的,但是我知道我沒這個本事。我也實在想不出比讀書更有意思的事兒;因此,沒有了其他的選擇,讀書便成了我惟一執著不變死心塌地的愛好。
  突發奇想。有一天,我忽然想要寫寫自己的讀書,把我的體會與喜悅分享給更多的人。于是,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我叩開了《大慶晚報》編輯辦公室的門,一位風姿綽約面目清秀的女士熱情接待了我。在此之前我很少跨入晚報的大門,在局外人眼里,那是個高不可攀牢不可破之所,我當然也不例外。那天也不知我哪來的勇氣,居然提上自己的書和文章,去見我原以為高高在上的編輯師傅們。然而,之前我預習的種種包括被掃地出門的設想統統化為烏有,就在短短的幾刻鐘里,笑吟吟的佳偉女士居然和主編商議,準備為我開個專欄,專門發表我寫書的文章,每周一期,千字左右,時間是2003年8月15日,欄目叫《書衣百影》。
這等于鼓勵我大把大把地花家里的錢,也為我的買書提供了充足的借口。此后,我便像老鼠一樣,一有時間,就遍訪于大江南北各個城市,說白了是各個城市小鎮的書店、書市、書攤,然后夜以繼日點燈熬油寫那些我想寫的書。每周一篇稿看上去就是一個豆腐塊兒,但積累起來確是豆腐品作坊。每周我都要告誡自己,你還沒完成任務呢,小子!這樣便使我多少有了點緊迫感,以免養成游手好閑好吃懶做的習慣。我每周也都上街去買兩份發我文章的報紙,看看,之后收藏起來,幾年下來,竟然也有150份之多。有次,我去外地,便囑咐兒子替我買報紙,兒子不知道我有文章發表。問為什么要買,而且要買兩份。我說,少廢話,只管買。出差回來我問兒子,買了嗎?兒子說,買了,但是我想不出你要買的理由。我說你沒有看到我的文章?兒子說,我從郵局走到家,看了一路,從頭翻到尾,連廣告也看了也沒找到你名。郵局離我家足有3公里,走3公里都沒發現?我想一定是看漏了。后來跟編輯打電話落實,才知道那一版被廣告占了。
  我是非常認真地經營著《書衣百影》這一小塊田地。雖然家里早已書滿為患,書架由5個變成10個,存款由10萬變成5萬,可我依然覺得樂趣無窮責任重大沾沾自喜。連單位的領導同事也跟著遭殃,有的幫我看稿,有的幫我打字,有的幫我挑我文章里層出不窮的錯字,一看到我拿的那些讓他們頭痛欲裂的草稿,一個個嚇得東奔西躲抱頭鼠竄,我答應的請客吃飯卻是一拖再拖,后來竟也不了了之。
  我所寫的書,都是我親自買的且從全國各地書攤書市書店風塵仆仆背回來的,和我的萬卷藏書相比,它們僅僅是我藏書的一小部分。書里的一張老照片、一片楓樹葉、一封老書簽,前人的簽名,不同顏色的筆跡,似乎有著錯綜復雜的聯系,也一定有動人或不動人的故事,我的任務是:把這些故事一段段串連起來告訴大家。法律上說,要以事實為依據。我所寫的書,都以我親眼看到的為依據,當然我會借鑒別人的觀點,書里我批評了某某家,除少部分自作主張,基本也都非我原創,均以看到的出版資料為準。盡量避免道聽途說,信口雌黃,我對我的話是負責的。我記得李銀河有句話說得非常好,大致是,生活本身是沒有意義的,是因為你做了什么事情讓它變得有意義了。大概我做的事情,就是自己覺得還是有點意義的事兒吧。
  無論是序還是跋,一般總是要請一些名人來寫,借以抬高自己。我本來也想請我的老師陳思和、駱玉明、何鎮邦、梁永安,或是單位領導、同學來寫,可想來想去,最后還是打消了這個自我吹噓與他人幫助吹噓相結合的拔高念頭,也生怕自己的文章污了老師同學和領導的名聲,男子漢大丈夫,一人做事一人當。要不是我同學的熱情推薦,我還一直在猶豫,是否出這樣一本可有可無的書,就算白送人家,也怕挪用了人家比金子還寶貴的時間。
  關于書名,頗費思量,也設想取個嘩眾取寵華而不實的名字,最后還是罷了,我覺得厚道點實在點比什么都強。如今起個名字也實在不容易,忽然想起,外國有法布爾的《昆蟲記》,中國有謝其章的《搜書記》,我也東施效顰一回,就叫《讀書記》。本來想叫《臥龍潭讀書記》,又怕涉嫌侵犯了臥龍諸葛亮老師的版權,遂取了現在的名字,雖說俗了一點,好賴是自己的娃兒,丑俊也是咱自己的,期望與喜歡書的朋友們共勉。
  又是一個冬天。臥龍濕地沒有了夏天的碧綠與喧囂,成熟的蘆葦枯黃而寂寞,清晰的水流被貯藏成堅硬的冰塊;我坐在暖暖的火爐旁,和以往一樣,靜靜地打開一本書,內心平靜而欣慰,腦子里幸福地閃過這樣的念頭:有書讀的日子,真好。

作者2007年10月17日于臥龍潭
 李希曾《讀書記》編后記

  編罷《讀書記》,覺得有話可說,不吐不快。
  中國漢字結構的奧秘博大精深,除了字典、詞典對字詞的解釋之外,我時常窺悟出某個漢字以結構釋義的些許微妙,這種窺悟常常  是在我編輯工作中偶感所得。譬如,這部《讀書記》的“記”字,其“讠”和“己”左右結構的組合,使我窺悟到“記為己所言”之真諦。
  中國有 的《搜書記》是“記為己所言”;
  法國有 的《昆蟲記》是“記為己所言”;
  今有希曾的《讀書記》也是“記為己所言”。
  當然,也有僅錄“他人所言無己所感”而“記”的。同是“記”,《讀書記》則“記”得我行我素一些,即便有借鑒他人觀點之處,也并非言不由衷。
  李希曾在“自序”中自謙“我不是作家,是個讀書人”,殊不知,他已是經過“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和“復旦大學中文系作家班”打造過的“讀書人+作家”的學者型知識分子。這部《讀書記》的“出爐”,就足以證實李希曾這塊“好鋼”的材質(才智)是過硬的。
李希曾喜藏書,愛博覽,常廣記,擅提純。因此,大慶晚報曾為他專設《書衣百影》欄目,每周發表他的有關讀書的短文一篇,深受讀  者喜愛。他這個“讀書人”早已扎下“專欄作家”堅實的根。如今《讀書記》的枝繁葉茂正是得益于這“根”的發軔。
  《讀書記》是一棵富含文化生機、學術營養的綠色健康之樹。尤其是在當下“書的叢林”良莠不齊,甚至朽木病枝也充斥其中的現狀下,李希曾種植撫育的這棵樹,就更顯挺拔蒼勁、風采卓然。我作為“書林園丁”,不能不為《讀書記》移植于“作家新視野”這片園林而頗感欣慰,因為這棵樹為其注入了生命蓬勃的活力。
  編書人肩上擔著一條時代責任的扁擔,一頭挑著作者愿望,一頭挑著讀者的希望。我慶幸,我的魯迅文學院同門學友李希曾為我“責任的天平”不吝加一枚沉甸甸的砝碼,為贏得受眾讀者群賞閱的青睞和高層次作者出書的信賴亮出了一張作者編者讀者達成共識的“王牌”。
  《讀書記》是“記為己所言”,我這篇《編后記》也是“記為己所言”。“為己所言”之“記”,是有感而發的。



                                               楊 楓

                                          記于2008年元旦

             (楊楓,北京神州雅海文化藝術院院長,《作家新視野》叢書主編)
 
 
 李希曾著《讀書記》輯名目次

 
 李希曾著隨筆集《讀書記》目 錄


  自 序

第一輯 璀璨的群星
   遙遠的《邊城》
   《子夜》的光輝
   影響幾代人的《激流三部曲》
   民國版冰心的《繁星》
   熱情如火的《愛眉小札》
   老舍的第一部小說《老張的哲學》
   老舍的短篇集《微神集》
   悲傷的《月牙兒》
   振聾發聵的:《雷雨》
   文化生活曹禺之《原野》
   兩個大家的《家》
   無望的《日出》
   沉重的《音樂之淚》
   良友叢書之王統照的《春花》
   家鄉人說《呼蘭河傳》
   東北版的《八月的鄉村》
   李廣田的《銀狐集》
   30年代女作家羅淑的《生人妻》
   巴金編輯的亡友文集:《碑下隨筆》
   命運多舛的《還鄉雜記》
   文學叢刊之陳白塵《小魏的江山》
   文學叢刊之李白鳳《馬和放馬的人》
   文學叢刊黃宗江之《大團圓》
   《無望村的館主》之謎
   1974年港版《朱自清選集》及其他
   臧克家的第一部詩集《烙印》
   不該遺忘梅娘和她的《魚》
   《蜘蛛》隱含的寓意
   東北淪陷時期愛國作家秋螢的《小工車》
   沒有封面的《夜航》及其他
   張恨水寫過《秋水天長》嗎?     
心如《寂寞的花》
   曾經激動人心的:《翻身的年月》
   布面精裝《太陽照在桑干河上》
   解放初東北版《李有才板話》
   1949年版《王貴與李香香》
   《土地和槍》的辯證關系
   考據《一封來信》
   賀敬之的第一部詩集《笑》
   茹志鵑與《草原上的小路》
   郭沫若《百花齊放》的兩個版本
   同書異名《苦茶》與《知堂回想錄》
   20世紀紅色戲劇經典:《白毛女》
   難忘的記憶:《甘蔗林——青紗帳》
   一個美麗的名字:《工作著是美麗的》
   家喻戶曉的《誰是最可愛的人》
   老舍讓《龍須溝》聞名天下
   激情澎湃的《給同志們》
   勝利的呼聲《歡呼集》
   轟動一時的《不能走那條路》
   曾經感動過我們的《楊朔散文集》
   歷史的記憶:《紅軍不怕遠征難》
   讀《燕山夜話》品人生百味
   收藏《中國新文學大系》四大系列
   一個人的流派:《孫犁文集》
   《紅旗歌謠》與新民歌運動
   50多年前的《青年文學創作選集》
   永遠的19歲記知青《張勇之歌》
   大智大慧的《干校六記》
   并非《往事如煙》
   《昌耀的詩》乃正書法冊頁
   我說《文化苦旅》
   虹影同學的《天堂鳥》


第二輯 光輝的古典
   復旦怪杰陳子展《國風選譯》
   千古絕唱首推《史記》
   一套值得珍藏的《古代詩歌選》
   乾隆4年的《古文賞心二集新編》
   《世說新語》試說
   我收藏的簽名本《杜詩百首》
   詩文同輝:說《唐人小說》
   真正的經典:《古文觀止》
   普及《唐詩一百首》
   戲說《田間的詩》
   影響深遠的《中華活頁文選》
   清新雋永的《晚明小品選注》
   劉大杰編的《注釋歷代小品文選》
   中國文人不可不讀的《幽夢影》
   挑戰權威:張岱的《四書遇》
   收藏中華書局版古典文獻大叢書《四部備要》
   中國古代哲學的結晶 世界書局《四朝學案》
   世界書局:《美化生活文學作品選集》
   撿來一套柏楊譯本《白話資治通鑒》
   中國文化傳播的見證:日本漢文《文選》

第三輯 播火的足跡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情結
   大開本《普希金文集》
   一部寫了60年的《浮士德》
   開豪華本中英文《毛主席詩詞》
   史詩巨著《靜靜的頓河》
   張海迪翻譯的《海邊診所》
   班臺萊耶夫的《文件》
   曹禺翻譯的《柔密歐與幽麗葉》
   楊絳翻譯的西班牙經典《小癩子》
   林紓的線裝本《伊索寓言》
   勝利的聲音:《滿洲之戰》
   《少年維特之煩惱》滿洲本
   感動千百萬讀者的《苦兒流浪記》
   優美的《普希金的童話詩》
   永遠的《吉檀迦利》
   一本珍貴的《隨軍漫記》
   《白鯨》的象征意義
   比較少見的精裝本《傅譯傳記五種》
   批判《旅順口》

第四輯 不熄的薪火
   三本不同的《中國哲學大綱》
   我們現在仍需要《人生哲學》
   人類面對困境的抉擇:《理想的沖突》
   豪華精裝本《維特根斯坦全集》
   影響幾代人的《大眾哲學》
   老課本的魅力
   我們仨和《法國印象派繪畫珍品展》
   煌煌巨著:《飲冰室合集》
   精裝本陳寅恪的《寒柳堂集》
   16年合壁《文心雕龍》
   20歲發表的史學巨著《清代通史》
   兩部滿洲史一樣痛心史
   從《東三省紀略》觸摸歷史脈搏
   珍藏《東北抗日聯軍14年苦斗史》
   一種絕學:《骨董瑣記全編》
   孫殿起與《販書偶記》
   一部曾被忽視的世界文學史《文學大綱》
   司馬長風的《中國新文學史》
   在札記中閱讀《世界文化史》
   網上購來《中國小說史》
   忍看《“中國文學發展史”批判》
   馮雪峰簽名的《別林斯基選集》
   50年前的紀念:惠特曼與塞萬提斯在中國
   《新文學筆記》與蔡儀
   中國科普創作的奠基人:周建人的《田野的雜草》
   奇人奇書《縱放悲歌》
   陳思和送我《筆走龍蛇》
   引領我們的《文學初步》
   經典書話:《讀書隨筆》
   可曾記得《十萬個為什么》
   中國第一部修辭學著作:《修辭學發凡》
   珍貴的《辭海》初版本
   開明版《文章例話》
   圓夢《唐詩百話》
   終于淘到學人的入門書:《書目答問》
   國人的必讀書:《國學概論》
   《李白與杜甫》是“揚李貶杜”嗎?    
兩本《文史知識》比較
   家在何處?《家譜》述說    
非常時期的《現代漢語詞典》

第五輯 偉大的靈魂
   收藏《魯迅全集》的幾個版本
   收藏魯迅
   插圖本《魯迅先生的故事》
   魯迅編輯的最后一部書《海上述林》
   《魯迅日記》版本及其它
   影響巨大的《野草》
   較早系統評價魯迅的著作:《人民文豪魯迅》

編后記:記為己所言


1


3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8
30
32
34
36
38
40
42
44
46
48
50
52
54
56
58
60
62
64
66
68
70
72
74
76
78
80
82
84
86
88
90
92
94
96
98
100
102
104
106
108
111
113
115
118
120
122
124
126
128
130


135
137
140
142
144
146
148
150
152
155
157
159
161
163
166
168
170
172
174
176



181
183
185
187
190
192
194
196
198
200
202
204
206
208
210
212
214
217
220


225
227
229
231
234
236
238
240
242
244
246
248
251
253
255
257
259
261
264
266
268
271
273
275
277
279
282
284
286
288
290
292
294
296
298
300
302
305
307
309


313
305
317
319
321
323
325
















 
關于本院 | 投稿郵箱 |
Copyright (c) 2005-2024 www.xj-desi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北京神州雅海文化藝術院
通聯:北京市通州區武夷花園牡丹園26—161—2C 郵編:101100 電話:010-89527251 手機:13264206542 QQ:597301913 電子信箱:szyh2002@126.com
京公網安備 11011202003368號 京ICP備1403779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