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說《群雕》這舟,“造”起來也并非易事。如沒有《星星》、《綠風》、《詩潮》、《詩林》、《廈門文學》等公開發行的刊物以及《東方文學》、《雷池文化》、《大三峽》、《紅高粱》等民間報刊發布征稿信息的支持,沒有中國經濟報社執行總編輯浬鎏洋先生的傾情組稿,沒有文朋詩友的執著參與,我即便是個巧匠,也很難造出什么“舟”來的。在此拱手道謝! 征稿,是為造“舟”而集“木”。坦率而言,起初的“雅海”只是先虛擬出的一片“海”,如無“木”造“舟”,無“舟”下“海”,這海只能是一片無邊無沿毫無回應的呼嘯,這種呼嘯,無疑是寂寥的,空空如也的!“雅海”的這幀風景,真正屬于我的文朋詩友——本書的所有作者。你們是樂于獻出“心林之木”的“伐木者”。 我欽佩眾多的“伐木者”,尤其欽佩臻于修煉,自剪枝杈,提供“嘉木”的文壇詩苑老手新秀們。題名于此,以道出我珍愛“鳳毛麟角”之率真!他們是:陳運和、黃英、張曉東、米粒、周質澄、毋世巒、何非全、藍堤、段和平、烏庶民、彭學文、范少華、夏奇、蘇英博、張德勝、顧玉軍、王好華、王少華、胡煜、邱潔、藝軍、江改銀、邵超、楊萌、李順橋、余少敏、楊世敏、吳昌臺、胡觀達、王同春、王元明、王大學、歐陽鈞、陳月利、朱智勇、陳俊龍、陳赟、鄭子龍、石新朗、孫洪清、王銀柱、鄭洪然、杰明、李良成、曾憲菊、尚吉娜、丁艷、木葉蝶、林雪瑩、赤白、林喜斌、夏飛等等。 本書以《群雕》冠名,作為主編,尚感“群”之范圍不寬、“雕”之力度不夠、囊括體裁不廣。好在《新視野書系》已作為品牌推進,且計劃每年編一部類似的選本,同時,推出一套個人詩文集,尚有改進之余地,力爭精雕細刻,卓爾不群,不負眾望! 有“嘉木”者,請帶雅興神韻源源不斷賜來,如此下去,我們的“海”才配稱為“雅海”,我們的“舟”,才配稱為“神舟”(州),我們的“雕”才配稱為“群雕”!我聽見“雅海人”充滿激情的活力撞擊心靈的回聲—— 壯哉!“雅海”;悠哉!“神舟”;美哉!“群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