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be欧美69xxxⅹ/bnb998成人免费视频/爱情岛亚洲论坛入口福利/国产欧美高清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

歡迎光臨神州雅海文化藝術院網站 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 個人用戶 企業用戶  
網站首頁 | 雅海動態 | 品牌叢書 | 雅海院刊 | 雅海院報 | 雅海折薦 | 作品年展 | 雅海陣容 | 書畫展臺 | 雅海賽事 | 年度征稿 | 詩道論壇 | 楊楓實錄 | 路城實錄 | 留 言 板
 
北京神州雅海文化藝術院公告
·本院第四屆任職公告
      書號及CIP數據,絕對產生在出版社審稿批復之后。
      本院運作自費出書,分五種類型:①單行本(一書一號單獨使用);②上下卷(兩部書合用一個書號,適于一人所編或所著);③上中下卷(三部書合用一個書號,適于一人所編或所著); ④ 多卷本(多部書合用一個書號,適于一人所著);⑤叢書(5~10本合用一個書號,常規情況下每部有惟一的CIP數據核字號)。以上①②③④運作快捷,一般情況下可滿足作者(編者)選擇出版社的意愿,相對叢書而言,費用高些;而⑤費用相對低些,運作周期長些,因出版社要求全套書5-10本一并送審排版清樣。 本院恪守保真書號,拒絕假書號出書。有誠意選擇“保真書號”出書的作家詩人朋友們,請您信附5元索取樣書及出書簡章,只索簡章信附2元,無資不復,請諒解。
     誠邀編書同道精誠合作,以加快叢書的運作周期以我方書號資源地利優勢+貴方客戶資源互惠互利,開拓雙贏。如有誠意,請附資10元索樣書若干及合作細則,無資不復,請諒解。
本院主辦“雅海著書立說者沙龍”,凡有意成為該沙龍會員者請匯11元費用。享有如下待遇:①頒發“沙龍會員”永久序號卡;聯系與投稿注明“序號”優先處理。②出過書者免費刊登自擬書訊(如附樣書,可發封面)一次。③委托本院運作自費出書,享優惠;④凡出過書者寄樣書可參評“當代著書立說成功獎”;⑤寄500字內作者簡介入《當代著書立說者成功實績選錄》書典,成書后再通知購書,不購書不影響入書;⑥贈樣書1冊附簡章,隨時函告本院重要活動信息,贈有關報刊資料。
 本院運作出書   2011→2003    
 本院出書目錄(部分)
· 《叢德君詩歌選》Ⅲ《面對昆侖》銀河出版 ...
· 《叢德君詩歌選》Ⅱ《蹣跚情懷》銀河出版 ...
· 《叢德君詩歌選》Ⅰ《大地大地》銀河出版 ...
· 張衛彬《與文安一起成長》國際炎黃文化出 ...
· 陳俞敏《有些時候在等候》(銀河出版社)
· 馮堯衷著《風雨同路》(國際炎黃文化出版 ...
· 何剛詩集《尋找桃花源》(光明日報出版社 ...
· 楊進漢詩集《守望鄉土》(光明日報出版社 ...
· 米粒詩集《漂泊的歲月》(國際炎黃文化出 ...
·李希曾著隨筆集《讀書記》(光明日報出版社)
·張海生長篇報告文學《追逐夢想——劉如哲...
·張少林詩集《陌路踏歌》(光明日報出版社)
·邱繼軍小說散文集《命比紙薄》(光明日報出...
·傅敏編著散文詩歌集《布谷林州》(光明日報...
· 張德勝著《民歌民謠唱民心》(光明日報出...
· 夏運清著《青云齋走筆》(光明日報出版社...
· 張軒淵 張卓寧 張碩恒 張卓林著《筆走...
· 楊 楓主編《燦爛的星座》作家詩人25家...
· 魏興波 羅國勤《軍旅情緣》(光明日報出...
· 傅敏著報告文學集《匠鄉雄師》(中國華僑...
· 于春芳著《劉英俊之歌》(華齡出版社)
· 馮宗敬長篇小說《師魂》(光明日報出版社...
· 羅國勤小說集《昆侖情結》(光明日報出版...
· 秋泉詩集《過街橋》(光明日報出版社)
· 彭學文《鳥語花香》(光明日報出版社)
· 于憲國《都是為了愛》(光明日報出版社)
· 楊靜儀《十字路口》(光明日報出版社)
· 夏飛《羽墨集》(光明日報出版社)
· 橄欖腰《留美心路》(光明日報出版社)
· 烏庶民文集《草原魂》(人民日報出版社)
· 楊靜儀詩集《云影夢羽》(人民日報出版社...
· 趙凡夫散文集《異域風情錄》(人民日報出...
· 陳愛中文集《點點滴滴》(人民日報出版社...
· 張素粉詩文集《羞澀的月亮》(人民日報出...
· 劉偉順文集《魏源故里訪逸錄》(人民日報...
· 藏廣香長篇小說《紅楓葉》(人民日報出版...
· 鄭天送詩集《心泉吟》(人民日報出版社)
· 鄭洪然著《鄭洪然詩選》(人民日報出版社...
· 童玲散文詩集《我與水之間》(人民日報出...
· 楊楓主編《當代作家詩人群雕》(人民日報...
· 靳可軼編著文集《金梧桐》(人民日報出版...
· 彭學文著《有約黃昏后》(人民日報出版社...
· 肖人翔著《聽見太陽說》人民日報出版社
· 思云著《山鄉情仇》(人民日報出版社)
· 李俊卿著《雨打芭蕉》(人民日報出版社)
· 陳喜民著《金魂》(人民日報出版社)
· 張開宇著《風雨兼程》(人民日報出版社)
· 熊焰著《魏源研究成果集成》(人民日報出...
· 段和平著《暖熱石頭》(人民日報出版社)
· 鐘新梅著《梅山民俗文化》(人民日報出版...
· 江緒寶著《罵詈語言研究》(人民日報出版...
· 湯志海著《情報戰趣談》(人民日報出版社...
· 代英夫著《代英夫散文選》人民日報出版社
· 溫阜敏著《文學視野話語》人民日報出版社
· 王士俊著《赫魯曉夫研究》人民日報出版社
 

馮堯衷著《風雨同路》(國際炎黃文化出版社)


    作者簡介:思云,原名:馮堯衷。1939年生,廣東豐順人。中學教師,深圳作家。
1959年高中畢業,因受父親蒙冤入獄影響,未能入大學在廣州當代課教師。1965年,上山下鄉到寶安農場務農。不久被調入學校,以后一直在桃李園里孜孜耕耘。20世紀80年代初,勤奮讀書,參加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成第二屆中山大學文科畢業生。1999年于光明中學退休。
退休之后仍筆耕不輟,自學電腦打字上網,挑選、整理幾十年所寫詩詞,編撰了《夢醒集》。20年來,寫有中篇小說《愛在長河尋》和《孽緣》,中短篇小說集《這里山花不再爛漫》。從2000年8月開始,參加了國企退休老師七八年時間的上訪活動,執筆撰寫了15萬字的書信和文章。老師待遇問題解決后,寫了近15萬字的記實文學《上訪始末》。
近年在各種報刊上發表具代表性的散文有《鐵骨錚錚一紅棉》、《陽臺上的茉莉花》等。中篇小說《這里山花不再爛漫》入編2008年4月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燦爛的星座· 作家詩人25家》一書。長篇小說《山鄉情仇》于2003年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
 

  曾被合上的“那爿歷史之幕”被你徐徐拉開
——序《梅骨松風自陶然——馮堯衷詩文選》
本院院長、作家新視野叢書主編 楊楓

    歷史,是一個涵蓋以往時空無法計量的前無休止的概念。倘若提及過去,少則可以說昨天、前天,去年、前年,上個世紀……多則可推至距今約兩億年左右的侏羅紀時代或再往前、再往前……因為任你無論怎么往前追溯,都找不到時空的頭,于是,以耶穌的誕生日作為劃分紀年的標志便順理成章地被公認。這個“點”就這樣標在了時間的數軸上,那邊是公元前,這邊是公元后。當以上的靈感,被我的手指擊鍵敲到微機屏幕之際,這些中國漢字發出螢火蟲般的光亮,徜徉于那紀年的偌大熒屏,仿佛尋覓著什么……最后在公元后的20世紀60~70年代“那爿歷史之幕”上定格,此時,那“幕”被徐徐拉開——哦,這舞臺上展現的竟是《梅骨松風自陶然——馮堯衷詩文選》的時代背景,那“拉幕者”原來是此書的作者思云先生。
書的封面就是一種“幕”,從這個角度看,作者自然是“幕后策劃”了,運作這部書,思云身兼此角是名副其實的。在他的策劃下,本書的字里行間彰顯出作者“人生之路”和“創作之路”雙軌并駕齊驅的延伸性,動感出筆者理性歸納的以下兩個“已成為”——

    一、作者的“苦難經歷”已成為創作的“突破性泉眼”。
    上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作者正值風華正茂的求學時代,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并擔任過豐順縣第一任縣委書記的父親竟含冤入監獄,從此,作者便刻骨銘心地體驗著苦難的冷酷。如果說父親入獄是下了一場“雪”的話,那么,“文革”無疑是加了一層“霜”——這“雪”是狂的,這“霜”是厚的,致使作者苦難的“冷酷”達到“無情”的程度,那心靈上漫長的“結凍期”將作者人生的境遇冷降到冰封的“低谷”。
在這冰封的“低谷”下,作者找到了創作汲取生活的“泉眼”,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當時作者賴以生存的環境除了這“泉眼”有些涌動的活力之外,其他便似乎全是凍結的壓力了。這“壓力”與“活力”,形成了“兩種力”的對峙,事實上,作者在無力改變的“大氣候”的特定環境中,這“活力”對緩解“壓力”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作者有詞為證:
    彈淚長吁,矯首處,珠海云月。吹悶簫,聲嘶音啞,心頭如噎。不堪回首情和夢,難顧當前名與節。跑長街,揀破紙爛鐵,羞惻惻!
    遺憾事,休提說;擊長鋏,生計絕。嘆衣衫襤褸,糧金盡竭。讀書無心因饑腸,踏破鐵鞋謀職業。銷魂也,滔滔南流水,何時歇?
    這是作者時值1962年6月20日,陷于“被學校辭退,好長時間找不到新的工作,收入全無”的窘境之中,所作的一首詞,自稱“游戲之筆”。悲哉!壯哉 !好一個“筆”下之“游戲”——自尊,隱于“羞惻惻”;自強,寄于“跑長街”;自憐,囿于“名與節”;自嘆,問于“何時歇”。君正是:職業雖丟志沒丟,生計欲絕筆未絕,面臨沉淪未沉淪,難顧名節重名節。因此筆者說,作者的“苦難經歷”已成為創作的“突破性泉眼”,相信讀者會有同感。
    創作的“泉眼”,一旦“突破”,便呈淙淙流淌之勢,于是乎,詩詞之潭,散文之溪,小說之河,“三流”之聚,集中體現了作者“立足現實,忠實現實,按照生活的本來面目再現現實,反映現實”(引自作者《創作漫談》)的創作傾向。這種創作傾向,導致作者“懷舊情結”的生成,作者憑自己良知的“攝像頭”拍下了“苦難經歷”的若干鏡頭,我們通過現在的眼光過濾那些紛紜復雜的歷史,依稀可見創傷過后的“痂”。作者不是用粉飾的“激光”去修那“痂”,而是用犀利的筆鋒戳開讓世人看,使同時代的經歷者回顧痛楚而溫故知新,令未曾涉過此境的后來人閱覽前車之鑒而未雨綢繆。如果用本書的作品為鏡,去鑒別現實中“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魯迅語)與“繞過歷史彎子”的兩類作家,無疑,思云是前者,而不是后者,這也是本書作者創作“突破”之所在。事實證明,大凡有“苦難經歷”者,更有“責任感”,這是時代賦予的。思云先生就是有時代責任感的作家,讀者不論讀過本書的任何一篇作品,都會有此體味的。

    二、本書的“原汁原味”已成為作者的“意趣性審美”。
    筆者就此淺談拙見,但愿權作為讀者品嘗思云釀就作品的陳年之酒而開塵封之蓋的舉手之勞。
    所謂“意趣性審美”,即指作者以自己置身于人生體驗而積淀的意趣去潛移默化地制約審美取向。鑒于此,保持“原汁原味”的作者初衷,在本書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僅就《思云中短篇小說卷》的作品而言,筆者理解作者的“原汁原味”的“原”,應為取材于特定歷史背景的真實,而“汁”和“味”則該是在這個特定歷史背景下,作者撒進自己獨有的“審美要素”調和而成。這種“調和”,就是通過對人物性格的塑造,對事件過程的取舍,對情節脈絡的梳理等創作加工,終極目的是為了抵達藝術的真實。通俗一點講,就是“歷史背景”必須還原,故事情節可以編造。因此,應該說,作者主張的“原汁原味”是尊重歷史的前提下,符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創作規律的。
    筆者翻閱本書的中短篇小說作品,不難看出作者“歷史背景不變,故事情節各異”的創作路子。五篇作品少則以一萬來字,多則以一萬四五千字的篇幅,均用第一人稱的敘事方式,反映“文革”前后發生在廣州城鄉“知識青年”生活中情戀的故事。五篇作品的主人公都是“我”——除《來自早春的戀愛》中的“我”是“石老師”、《愛的呼喚》中的“我”是“靜文兄”之外,《我們都還年輕》、《這里的山花不再爛漫》、《抽刀斷水水更流》中的“我”均未透露姓甚名誰。可能有的讀者讀后或許會說,這個“我”就是作者本人,筆者認為這種想法是狹隘的;那么,倘若我們反之輕易得出這個“我”就與作者毫不相干的結論,筆者認為這也未免太絕對了些;如果說這個“我”或多或少帶有作者的影子,筆者認為這種說法是恰到好處的。那么,以上關于“我”究竟有多少作者本人的成分的三種觀點,肯定有一種接近事實真相,我們大可不必去責怪其他兩種不符事實或有悖事實的觀點。正如有的編輯對作者的“原汁原味”存有某些不太認同之處一樣,作者只管我行我素地“原汁原味”下去就是了。至于對“原汁原味”的褒貶評說,自有讀者公論,它不受制于作者的意圖,更不受制于寫序者的導讀。藝術的本身就是見仁見智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嘛,出現“一邊倒”的現象反倒不符合藝術鑒賞規律的。筆者認為,應該首肯的是,作者筆下生的是“花”,至于這“花”香到什么程度,與評論家或讀者的審美嗅覺相關,也與其審美取向相關。這與賞花同理,有人喜歡牡丹,有人喜歡茉莉,我們只能說他們的審美取向不同,絕不能武斷地定論誰是誰非。作者的“原汁原味”也是一種花,這種花是為它的喜愛者而開放的,不喜愛這種花的人,也大可不必掐其蕊、折其莖、斷其根,因為這種花的存在,決不影響你的眼球去另覓你的吸引,給你不喜歡的花,留有他人喜歡的余地,是當下“百花齊放”寬松和諧的環境中,作為編輯、作為讀者不失道義的美德。當然,作者若將你培育的花,一概按自己的理由,置人家喜厭而不顧,一味地塞給人家欣賞,也是一種糊涂的徒勞。作品的面世,作者和編者,首先要想到適合的“受眾群”。“原汁原味”的作品,一定有它的“受眾群”,因此本書的價值取決于出書后實踐的驗證,寫序者的文字,只能是一家之言,無論作者編者對其作品的“價值觀”是否一致,都不影響該作品問世后在讀者中發揮的實際價值。

    當“那爿歷史之幕”被你徐徐拉開,思云先生,筆者的“序”該到“謝幕”的時候了。夜深人靜,吾心不靜,余興未盡,吟新體駢賦幾韻,以賀君書問世——

    馮公立教壇文壇,如竹有節;思云寫親情愛情,似水流瀉。作詩歌,千頭萬緒善理頭緒,情切切;著小說,一波三折喜掀波折,意貼貼。筆觸無界,意境有別。人離合,月圓缺,事滄桑,緣斷接。梅之骨,寒凝;松之韻,雪疊。君書宛紅花,吾序猶綠葉。日月不滅,友情不絕!

是為序。

戊子年仲夏三伏內于京華來風軒忙中抽暇凝坐微機前擊鍵推敲而就
(楊楓,北京神州雅海文化藝術院院長,作家、詩人、評論家,文化事務資深策劃師)

     管窺《風雨同路》的“懷舊情結”
             北京/楊楓
    思云(馮衷堯)所著的文集《山鄉情仇》是由人民日報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的,這部書由卷一《山鄉情仇》和卷二《風雨同路》兩個中篇組成。從體裁上看,前者是中篇小說,后者是中篇傳記。筆者作為本書的編者,時過4年余,作者筆下觸動我最深的“懷舊情結”,依然在我心目中揮之不去!這種“懷舊情結”,在《山鄉情仇》中有所體現,但在《風雨同路》中體現得尤為集中。筆者不啻淺薄,僅選取《風雨同路》為例證,作如下管窺式的賞析。
一、作者的“懷舊情結”為引領讀者入境選用了傳記的“敘述式”。
    《風雨同路》共分十九章,每章的題目都以七個字的詩化語言組成,如:《山重水復相親路》、《松梅肌骨竹影魂》、《春色彌漫滿塵寰》等。作者采取了傳統的結構方法,基本以事件發生的先后為序,以時間為明晰的線索,以30多年業余寫作生涯練就的筆力,或橫剖生活斷面,或順捋事件始末,或散聚一鱗半爪,或深掘歷史斷層……傳記式地敘述了特定歷史時期內作者的親身經歷所見所聞。
    《風雨同路》因融入了作者的血和淚,愛和恨,愁和喜,怨和盼,才顯得平中見奇、一波三折,回環往復,淋漓盡致——讀起來令人身臨其境,時而抑郁難解,時而義憤難平,時而潸然淚下,時而扼腕惋惜……但最終隨著人物命運的柳暗花明而令讀者壓抑的心情云開日朗。這不能不說作者得益于“源于生活”的深井,才釀出靈感的噴泉;也不能不說作者憑藉于嫻熟的創作技巧,才撰成心靈的力作。
    從作者的角度看,這是一部“馮氏家族”的悲歡史;一旦進入讀者的閱讀圈,這種“懷舊情結”,就會勾起類似經歷的“群體共鳴”——這個“共鳴”的“群體”,無非由“三種人”構成:其一,“反右”時期的“右派分子”;其二,“文革”時期的“牛鬼蛇神”;其三,上述兩種人的“株連者”。曾有名家說過,悲劇是撕破美好給人看,這種“看”令人慘不忍睹、觸目驚心;筆者說,喜劇是還原撕破的美好給人看,這種“看”令人失而復得、百感交集。“歷史老人”是喜怒無常的翻云覆雨者,他玩上述“三種人”于掌心,就那么輕易地翻個個兒,就“翻”出上這些人悲劇的“云”,又“覆”出這些人喜劇的“雨”。作者就是這“三種人”中的一員,他有被“玩”的切身體會,這種體會是刻骨銘心的。作者的敘述,是尊重史實的影印件,給我們回顧不堪回首過去的同時,又展現了值得珍惜的今天,不同年齡段的作者,從中自然會受到不同層面、不同程度的啟迪——這也許應了“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的這句老話的真諦,筆者認為,作者給予讀者的思想意義就在于此。
    二、作者的“懷舊情結”為當年史實亮出了政治風云的“晴雨表”。
    《風雨同路》僅僅8萬余字的容量,卻能囊括:前清秀才的“祖父”,在“私塾里教書”的背景;解放前就加入了共產黨,解放后先后在《廣州日報》社當記者、主編,又在市三中任教員的“父親”,經歷了“整風反右派斗爭”的背景;受所謂的“反革命的父親”株連,“妹妹”含恨自殺的背景;文化大革命中,受盡歧視的“作者”,當“插隊知青”,以至于后來陸續經歷的“知青返城”、“撥亂反正”、“父親平反昭雪”、“改革開放”的背景……這部傳記中的人物命運總是與中華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在這里作者的“懷舊情結”就成了那歷史特定的環境下政治風云的“晴雨表”。每當我們談論作家和作品時,常掛在嘴邊的是“時代感”、“使命感”、“責任感”,《風雨同路》這篇作品,通篇見證了思云(馮堯衷)是具有“三感”良知的作家。
    三、作者的“懷舊情結”為文中人物立起了紀錄家史的“備忘碑”。
    《風雨同路》的作者以家庭經歷為主線,以工作和愛情經歷為副線,交織出一部“馮氏家族史”,作者的“懷舊情結”為文中人物立起了紀錄家史的“備忘碑”
    本文涉及的人物有“祖父”、“父親”、“母親”、“我”(作者)、“妻子”、“妹妹”、“弟弟”、“兒子”(兩個)四代人,這些人物的刻畫均圍繞作者“我”的命運而展開,有的寥寥幾筆,有的是濃墨重彩,有的是縱橫交錯,有的是分述因果。在“風雨同路”的這個主題下,勾勒出各自鮮明的人物個性,譬如:“妻子”的含辛茹苦、無怨無悔;“妹妹”的不堪重負、柔弱無助;兒子的自強上進、孝敬父母;“我”(作者)的堅韌不拔、孜孜以求……四代人“風雨同路”的人生畫卷,充溢著向往美好并為之付出慘重代價的人性光輝和人格魅力!
    第一章《祖孫三代苦難多》,概述了“馮氏家族”無奈地卷入政治漩渦的苦難。這種苦難,在作者命運的土壤深處埋下了粒粒畸形的“種子”,在該作以下的幾個章節中,不可避免地萌發出“蒙冤難雪”、“棄學務農”、“戀愛受挫”、“逆境工作”等等諸多厄運的“苗木”,它們必然要經受當年歷史“大氣候”的風雨襲擊,這對于“我”(作者)的考驗和歷練是十分嚴酷的——要么頹廢下去,要么挺立起來。可佩的是“我”(作者)選擇了后者。
悲劇的淫雨過后,是喜劇的艷陽來臨!作者的命運隨著“父親”平反昭雪而有了轉機——“我”(作者)安居樂業,“妻子”苦盡甘來,“珍珠婚”留下珍貴的紀念;85歲高齡的“母親”,健在幸福,飽享天倫;兩個“兒子”,擇偶如意,立業遂心;更有那寬敞的樓房新居,盛不下全家的其樂融融……當年那些厄運的“苗木”,竟結出甜蜜的“果實”!
    可以說作者的“懷舊情結”為文中人物立起了紀錄家史的“備忘碑”,也可以說這個家史,是那個歷史階段無數個大同小異的“家史”的真實寫照,同時也是當年國家命運的縮影。
    “懷舊情結”對于作家特別是年長的作家尤為重要,它是在創作中不可或缺的心理因素,當然,這種“懷舊”應是理智的,切忌陷入“舊”的泥沼而不能自拔,這個“結”應打在“溫故而知新”上。這一點《風雨同路》的作者思云(馮堯衷)先生做到了。
    若捉白玉之瑕,《風雨同路》還有行文略有松散和粗糙之處,相信作者完全有能力打磨的。

    2008年6月27日于北京來風軒
    (楊楓,北京神州雅海文化藝術院院長)

 

 
關于本院 | 投稿郵箱 |
Copyright (c) 2005-2024 www.xj-desi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北京神州雅海文化藝術院
通聯:北京市通州區武夷花園牡丹園26—161—2C 郵編:101100 電話:010-89527251 手機:13264206542 QQ:597301913 電子信箱:szyh2002@126.com
京公網安備 11011202003368號 京ICP備1403779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