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的。筆者就本書十輯內容,以七言詩十首,分述內心感受—— 第一輯《領袖頌》:領袖偉績筆尖凝,崇敬之情躍然升,字里行間見黨性,丹心一片顯赤誠。 第二輯《神州風》:上下東西南北中,歷史未來昨今明,作者巧用詩詞剪,裁得縷縷神州風。 第三輯《友情箋》:結友交朋文壇行,雁聲入耳飛鴻鳴,心似杯盞情如酒,贏得知音四海通。 第四輯《親情賦》:長輩晚輩平輩情,有分有別有重逢,紙短言長難囊括,血濃于水詩中溶。 第五輯《愛情詠》:琴瑟彈奏和諧聲,四十春秋攜手行,胸中有愛白頭守,桑榆之境夕陽紅。 第六輯《山河游》:山河覽勝留行蹤,寄情自然筆如龍,攪動心潮九尺浪,洗滌俗塵效仙翁。 第七輯《心聲吟》:退休不休仍攀登,藝無止境求成名,壯心不已從頭越,墨海行舟泛心聲。 第八輯《新詩窗》:新詩歌詞一脈成,詩有源泉詞有蹤,門連唐詩通幽徑,窗含宋詞婉約風。 第九輯《散文詩》:形散神聚詩意濃,水清荷美伴蛙聲,審美底蘊藏深處,行云流水天然成。 第十輯《文論選》:佳文宏論心血凝,功夫并非紙談兵,有理有據有實踐,榮膺獎項留美名。 十輯作品,十幀風景,讀者開卷,自然會找到引人入勝之處。只要找到一點“共鳴”,就足以說明作者的筆是與讀者的心是相通無阻的。
二、與其說“云”在“青”天“走”,不如說“筆”在“心”天“走”,這“走”的履歷是作家詩人夏運清積累審美底蘊的軌跡。 表面看,夏運清的詩詞有如在“青天”上行走的云,殊不知,這“青天”就是作者的“浩瀚心空”,那“筆”走的每一“橫”、每一“豎”、每一“撇”、每一“捺”,乃至每一“劃”都是作者在不時地挖掘生活的礦藏,積累藝術的底蘊。誠然,“底蘊”不僅僅體現在“藝術”上,它不可能不接受“思想”的引領。夏運清的創作指導思想,已形成了自己的體系,即“使命意識”、“挖掘意識”、“價值意識”。這“三個意識”,是作者沿著自己“審美底蘊的軌跡”抵達“著書立說”成功彼岸的“航標”。 先看夏運清對“時代”的“使命意識”。 人類的進步,靠時代前進的推動。中華民族的振興,與國人的“使命意識”密切相關。從宏觀上講,“使命”是“時代”賦予的,它的重大關乎到國家的興衰;從微觀上看,“使命”是一個時期或一個階段內,在某一領域中工作生活的人們所應肩負的責任。 筆者在此造臆造出“宏觀使命”和“微觀使命”的稱謂,目的在于方便表述。這里需要明確的是,“宏觀使命”和“微觀使命”二者當屬于從屬關系。一個人有了“宏觀使命”的大目標,不具體落到“微觀使命”的小目標上,那么,“宏觀使命”對如此渺小的個人而言,就難免成為束之高閣的空洞擺設。 筆者在這里所言的夏運清“使命意識”,屬于在大時代“宏觀使命” 的調控下的“微觀使命”范疇,它是夏運清在退休后這個階段內,自主選擇、自愿履行、自信完成的責任和義務。這“微觀使命”的“肩負期”便是夏運清從詩詞創作起步到著書立說成功的全過程。這對于當初剛剛接觸詩詞創作寫作手法尚顯生疏的他,付出不少艱辛的努力是不言而喻的。 夏運清通過“微觀使命”的確立和完成,決不辜負“宏觀使命”的時代期望,已成為他行為的動力。具體說,就是夏運清通過詩詞寫作的方式,去反映時代,歌頌時代,弘揚時代。引本書《賀“神舟”五號升天》一詩為證:“載人航天游太空,圓了炎黃千年夢,好客吳剛舉杯慶,多情嫦娥舞長空。”作者將神話中的“吳剛”、“嫦娥”活靈活現地鑲在詩中,一個炎黃子孫的驕傲、自豪、喜悅、祝賀之情在短短的七言四句詩中洋溢出來。類似如此弘揚時代主旋律的詩詞,在《神州風》一輯中得到了集中體現,其創作動機無不源于作者對“時代”的“使命意識”。 再看夏運清對“傳說”礦藏的“挖掘意識”。 傳說,是中華民族文化瑰寶,文學創作借鑒“傳說”來提升作品品位的成功先例不勝枚舉。夏運清融傳說這塊“瑰寶”之光于自創詩中,同時收到了提升作品品位的實效。 夏運清在《五怪石》一詩中,以詩的方式,敘述了“五個秀才考鄉試”的故事,他們“只想當官不苦讀”,“為求保佑攀頂峰”,盡管“發誓”、“賭咒”,終因口出“諱言”而變成豬、龜、蛤蟆、馬、牛形狀的五塊怪石。作者在此詩的前六句敘述故事梗概后,以“五塊巨石示后人,立志無恒若石頭”兩句詩警示后人,收到了“寓教于詩”的啟迪作用。我們姑且不論“五怪石”是現成的傳說還是作者游覽雞公山見景生情所創,僅就對“傳說”礦藏的“挖掘意識”的角度看,作者已深諳汲取民間文化寶藏的精華之道了。 還看夏運清對“人生”的“價值”意識。 人生好比長河,而人就像長河里的舟子一樣。夏運清這只小舟,在當今百舸爭流的競相奮進的景象中,以勇于力爭上游的信念和行動,去體現自身價值。 談到“價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取向”,而“取向”又是體現“價值”的途徑。夏運清的“途徑”,是邁動肯于攀登的雙足腳踏實地踩出來的。“吾生酷愛詩書畫,清風云淡任卷舒,華夏古道勤奮蹄,甘苦換來串串珠。”可以說,這是作者“詩言志”的真實寫照。他認準了“書山有路勤為徑”之真諦,在“書山”中樂此不疲地采擷串串“知識的果子”,并咀嚼出“詩詞”的多種“維生素”,來彌補他退休后才接觸詩詞的某種欠缺。他以很強的“消化力”,所吸收大量的“文化營養”,足以讓他筆健心怡了。 “筆健如牛反芻秣,心怡似花惹蜜蜂”——筆者以此偶得的七言“流水對”,呈現夏運清退休后的“價值取向”,是為了表達對他那種“擠奶”、“釀蜜”式的奉獻精神的敬佩之情,倘能令讀者品咂出些許味道來,也不枉費在下的一番贊美和推介的良苦用心了。 三、“青云齋”是作家詩人夏運清用“靈悟”打造的“自由王國”。 作為退休前有職有權的副處級干部夏運清,退休卸任后卻能夠心緒平和地置身于桑榆之境,無疑是難能可貴的。他將自己的“青云齋”打造成“自由王國”,揮筆描繪心中情感藝術的藍圖,在陶冶情操的同時,也為社會奉獻了精神食糧。 他的退休生活以“兩點成一線”的“青云齋” —— “老干部大學”為坐標,一直在體現“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自身價值。作者在詩中感慨道:“夕陽日漸古來稀,老朽求知盡心機。年邁志壯不覺累,誓與光陰爭奮蹄。”夏運清從事詩詞創作雖時間較短,卻收獲頗豐。在《清云齋走筆》這部詩文集即將付梓之際,又傳來了夏運清加入中華詩詞協會的消息。筆者作為與他神交幾年的編輯朋友,除了祝賀就是勉勵。夏運清用自己的勤奮和睿智打磨出一塊“雙喜”之“玉”,當我們欣賞這“玉”的剔透之美時,那或多或少的“瑕疵”也就毫不避諱地顯現出來,這符合美中不足的常理,相信懂“玉”和賞“玉”者自有公允的評價。學無止境,筆者祝愿夏運清在著書立說領域中“心隨筆走步青云 ”! 序行至此,欲收筆卻言猶未盡,又驀然冒出一首詩來,贈與夏君: 悠哉優哉青云齋, 夏君得道靈感來, 天高地闊任筆走, 好詩妙詞憑心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