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be欧美69xxxⅹ/bnb998成人免费视频/爱情岛亚洲论坛入口福利/国产欧美高清视频 -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

歡迎光臨神州雅海文化藝術院網站 用戶: 密碼:  忘記密碼 個人用戶 企業用戶  
網站首頁 | 雅海動態 | 品牌叢書 | 雅海院刊 | 雅海院報 | 雅海折薦 | 作品年展 | 雅海陣容 | 書畫展臺 | 雅海賽事 | 年度征稿 | 詩道論壇 | 楊楓實錄 | 路城實錄 | 留 言 板
 
北京神州雅海文化藝術院公告
·本院第四屆任職公告
      書號及CIP數據,絕對產生在出版社審稿批復之后。
      本院運作自費出書,分五種類型:①單行本(一書一號單獨使用);②上下卷(兩部書合用一個書號,適于一人所編或所著);③上中下卷(三部書合用一個書號,適于一人所編或所著); ④ 多卷本(多部書合用一個書號,適于一人所著);⑤叢書(5~10本合用一個書號,常規情況下每部有惟一的CIP數據核字號)。以上①②③④運作快捷,一般情況下可滿足作者(編者)選擇出版社的意愿,相對叢書而言,費用高些;而⑤費用相對低些,運作周期長些,因出版社要求全套書5-10本一并送審排版清樣。 本院恪守保真書號,拒絕假書號出書。有誠意選擇“保真書號”出書的作家詩人朋友們,請您信附5元索取樣書及出書簡章,只索簡章信附2元,無資不復,請諒解。
     誠邀編書同道精誠合作,以加快叢書的運作周期以我方書號資源地利優勢+貴方客戶資源互惠互利,開拓雙贏。如有誠意,請附資10元索樣書若干及合作細則,無資不復,請諒解。
本院主辦“雅海著書立說者沙龍”,凡有意成為該沙龍會員者請匯11元費用。享有如下待遇:①頒發“沙龍會員”永久序號卡;聯系與投稿注明“序號”優先處理。②出過書者免費刊登自擬書訊(如附樣書,可發封面)一次。③委托本院運作自費出書,享優惠;④凡出過書者寄樣書可參評“當代著書立說成功獎”;⑤寄500字內作者簡介入《當代著書立說者成功實績選錄》書典,成書后再通知購書,不購書不影響入書;⑥贈樣書1冊附簡章,隨時函告本院重要活動信息,贈有關報刊資料。
 本院運作出書   2011→2003    
 本院出書目錄(部分)
· 《叢德君詩歌選》Ⅲ《面對昆侖》銀河出版 ...
· 《叢德君詩歌選》Ⅱ《蹣跚情懷》銀河出版 ...
· 《叢德君詩歌選》Ⅰ《大地大地》銀河出版 ...
· 張衛彬《與文安一起成長》國際炎黃文化出 ...
· 陳俞敏《有些時候在等候》(銀河出版社)
· 馮堯衷著《風雨同路》(國際炎黃文化出版 ...
· 何剛詩集《尋找桃花源》(光明日報出版社 ...
· 楊進漢詩集《守望鄉土》(光明日報出版社 ...
· 米粒詩集《漂泊的歲月》(國際炎黃文化出 ...
·李希曾著隨筆集《讀書記》(光明日報出版社)
·張海生長篇報告文學《追逐夢想——劉如哲...
·張少林詩集《陌路踏歌》(光明日報出版社)
·邱繼軍小說散文集《命比紙薄》(光明日報出...
·傅敏編著散文詩歌集《布谷林州》(光明日報...
· 張德勝著《民歌民謠唱民心》(光明日報出...
· 夏運清著《青云齋走筆》(光明日報出版社...
· 張軒淵 張卓寧 張碩恒 張卓林著《筆走...
· 楊 楓主編《燦爛的星座》作家詩人25家...
· 魏興波 羅國勤《軍旅情緣》(光明日報出...
· 傅敏著報告文學集《匠鄉雄師》(中國華僑...
· 于春芳著《劉英俊之歌》(華齡出版社)
· 馮宗敬長篇小說《師魂》(光明日報出版社...
· 羅國勤小說集《昆侖情結》(光明日報出版...
· 秋泉詩集《過街橋》(光明日報出版社)
· 彭學文《鳥語花香》(光明日報出版社)
· 于憲國《都是為了愛》(光明日報出版社)
· 楊靜儀《十字路口》(光明日報出版社)
· 夏飛《羽墨集》(光明日報出版社)
· 橄欖腰《留美心路》(光明日報出版社)
· 烏庶民文集《草原魂》(人民日報出版社)
· 楊靜儀詩集《云影夢羽》(人民日報出版社...
· 趙凡夫散文集《異域風情錄》(人民日報出...
· 陳愛中文集《點點滴滴》(人民日報出版社...
· 張素粉詩文集《羞澀的月亮》(人民日報出...
· 劉偉順文集《魏源故里訪逸錄》(人民日報...
· 藏廣香長篇小說《紅楓葉》(人民日報出版...
· 鄭天送詩集《心泉吟》(人民日報出版社)
· 鄭洪然著《鄭洪然詩選》(人民日報出版社...
· 童玲散文詩集《我與水之間》(人民日報出...
· 楊楓主編《當代作家詩人群雕》(人民日報...
· 靳可軼編著文集《金梧桐》(人民日報出版...
· 彭學文著《有約黃昏后》(人民日報出版社...
· 肖人翔著《聽見太陽說》人民日報出版社
· 思云著《山鄉情仇》(人民日報出版社)
· 李俊卿著《雨打芭蕉》(人民日報出版社)
· 陳喜民著《金魂》(人民日報出版社)
· 張開宇著《風雨兼程》(人民日報出版社)
· 熊焰著《魏源研究成果集成》(人民日報出...
· 段和平著《暖熱石頭》(人民日報出版社)
· 鐘新梅著《梅山民俗文化》(人民日報出版...
· 江緒寶著《罵詈語言研究》(人民日報出版...
· 湯志海著《情報戰趣談》(人民日報出版社...
· 代英夫著《代英夫散文選》人民日報出版社
· 溫阜敏著《文學視野話語》人民日報出版社
· 王士俊著《赫魯曉夫研究》人民日報出版社
 

《叢德君詩歌選》Ⅲ《面對昆侖》銀河出版社


    作者簡介:叢德君,筆名從悟、從耳、從工。生于1947年,吉林敦化人。祖籍山東文登。據說乃匈奴血緣,與金圣嘆同宗,因文革斷了大學夢。下鄉知青,招工入廠,后自學獲東北師大漢語言文學系文憑。中共黨員。中國國學學院研究員,世界華人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文學藝術家協會會員,中國北方詩人協會理事,吉林市作家協會會員,江西臨川作家協會會員。詩歌曾在《國際漢語詩壇、《中國詩萃》、《中國詩人自選代表作》、《中國詩歌年選》、《中華詩歌讀本》等合集中入選。在多次詩賽中獲獎。
 

《叢德君詩歌選》Ⅲ《面對昆侖》

傾心鐘情于詩,執著尋覓詩之真諦
 ——《叢德君詩歌選》ⅠⅡⅢ總序…楊楓 1

第一輯 山河之戀
         
面對昆侖……………………………………3
狂吟十五關·山海關………………………5
狂吟十五關·嘉峪關………………………6
狂吟十五關·居庸關………………………7
狂吟十五關·雁門關………………………8
狂吟十五關·陽關…………………………9
狂吟十五關·玉門關………………………10
狂吟十五關·劍門關………………………11
狂吟十五關·陽平關………………………12
狂吟十五關·潼關…………………………13
狂吟十五關·小梅關………………………14
狂吟十五關·娘子關………………………15 
狂吟十五關·婁山關………………………16
狂吟十五關·函谷關………………………17
狂吟十五關·大散關………………………19
狂吟十五關·千秋關………………………20 
放歌長江口(朗誦詩)……………………21
漫步黃河口…………………………………26
獨立珠江口…………………………………28
大盆地之戀…………………………………31
神女峰之戀…………………………………33
嬋娟之戀……………………………………34
奉節白帝城…………………………………35
舟過夔門……………………………………36
香溪昭君故里………………………………37
葛洲大壩船閘………………………………38
            
第二輯 舊事感傷

過菜市口……………………………………41
過五國城遺址………………………………44
過白雀園……………………………………46
過赤壁………………………………………48
頤和園斷想錄………………………………49
棧道…………………………………………50
沈園感傷曲…………………………………52
夜渡瓜洲……………………………………53
古烽火臺……………………………………54
銅像…………………………………………55
鐵托 鐵托…………………………………57
地獄之吻……………………………………59
日落秦皇陵…………………………………61
風鈴——劍門關……………………………63

第三輯 觸景生情

上海虹口公園·魯迅墓……………………67
陜西韓城·司馬遷墓………………………68
安徽采石·李白衣冠冢……………………69
河南洛陽·白居易墓………………………70
山西沂州·元好問墓………………………71
廣西柳州·柳侯祠…………………………72
柳侯祠漫想…………………………………73
史公祠凝思…………………………………75
河南沁陽李商隱塑像………………………77
四川樂山·郭沫若故居……………………78
四川眉山·三蘇祠…………………………79
川江纖夫……………………………………80
鳳陽鳳陽 叫我怎么說……………………82
綠毯——呼倫貝爾…………………………85
北回歸線……………………………………87
南屏晚鐘……………………………………89
樹與碑………………………………………90
邯鄲二題……………………………………91
河西走廊……………………………………93
神秘的山谷…………………………………96
斷橋情思……………………………………98
在沒有雕塑的城市…………………………99
吉林——我美麗的江城……………………101

第四輯 西行詩雨
         
大漠詠嘆調…………………………………107
沉思的大漠…………………………………109
走出大漠的河………………………………110
秦腔…………………………………………111
胡楊…………………………………………112
西出嘉峪關…………………………………113
晚過星星峽…………………………………114
長城閑吟曲…………………………………115
左公柳………………………………………117
旱河二首……………………………………118
戈壁二首……………………………………120
夜行柴達木…………………………………121
世象盆景……………………………………122
      
第五輯 江湖之情
         
大江跑冰排…………………………………127
渡口斷想……………………………………129
松花湖………………………………………130
洞庭湖………………………………………132
青海湖之一…………………………………134
青海湖之二…………………………………136
西湖情絲·序歌……………………………138
西湖情絲·斷橋詠嘆………………………139
西湖情絲·孤山和樓外樓…………………140
西湖情絲·西湖的墓………………………141
西湖情絲·蘇堤漫步………………………142
西湖情絲·擠進紅塵的僧地僧人…………144
西湖情絲·尾聲……………………………145

第六輯 行蹤筆記
         
伊春 紅松的故鄉…………………………149
神樹祭………………………………………152
昆明西山聶耳墓……………………………153
背影…………………………………………154
約會…………………………………………155
車過達坂城…………………………………156
我的紫丁香…………………………………157
果光…………………………………………158
沖刺…………………………………………159
白雀園 白雀園……………………………161
除名…………………………………………162
無題…………………………………………163 
珍妃井………………………………………164
哀小球………………………………………165
臨淵羨………………………………………167
出汗…………………………………………168
鴉雀無聲……………………………………170
崖上松………………………………………172 
后記…………………………………………174
       

 

傾心鐘情于詩,執著尋覓詩之真諦
  ——《叢德君詩歌選》ⅠⅡⅢ總序
楊 楓

  從悟所著的三部詩集同時出版,使我想起東北早年常見的“仨馬車”——一馬駕轅,倆馬拉套。車老板兒雙手揮長鞭,嘚駕喔吁地吆喝著馬奮力前行……我想著想著,這三部詩集就幻化成這樣的三匹馬,駕轅的是《大地大地》,拉前套的是《蹣跚情懷》和《面對昆侖》。這馬車上載的是從悟40年創作以來在人生叢林里采摘的詩果,車老版兒自然也是從悟啦。要問這大車往哪里去喲——沿著心中鋪展的詩道奔前方啊……
  筆者站在詩道的一個點上,考察這“仨馬車”。瞻前,其轍印越扯越遠;顧后,其轍印越抻越長。那么,“轍印”的終點到哪起點在哪呢?筆者說,前無止境,后難溯源。君剛聽此說,也許有點“玄”的感覺吧,其實不然。往后看:詩人從悟不但吸納“四書五經”國學之營養,還探索《圣經》神學之奧秘,人倫、天理、詩道、文法,無所不及。若溯源,縱觀《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詩》、《書》、《禮》、《易》、《春秋》,有從悟飽學的目光掃描;仰望《圣經》,有從悟勤思的心靈尋覓。其“縱觀”之深遠,其“仰望”之浩瀚,誰敢說能找到那“轍印”的起點呢?!往前看:醒目的路標明明晃晃,隱形的路標密密匝匝,正路邪路旁岔路錯綜復雜,呼召和引誘并存,誰敢說能看到那“轍印”的終點呢?!我不敢。我揣測詩人從悟也不敢——事實證明我的揣測與從悟的心理相吻合:當我寫這序尚未結尾之際,收到了從悟寄回的書稿校樣,后記中多加了一句“不知是福是禍”來表達自己對出書的忐忑心情。寫詩的實踐者也好,評詩的論述者也罷,我們只要能珍視在詩道跋涉的過程,就足以使這“轍印”涂抹上我們對詩的傾心與鐘情,這種執著尋覓彌足珍貴!如此說來,擁有這三部詩集著作權的詩人從悟,的確是傾心鐘情于詩、執著尋覓詩之真諦的詩人。

  A、從悟對詩的“傾心鐘情”

  心有所傾,情有獨鐘,為什么詩能使從悟心動情動呢?筆者不妨直陳對“詩的魅力”之己見。詩的魅力主要體現在“情、象、境、蘊”四個字上,而這四個字皆與“意”相關聯,情意、意象、意境、意蘊。我們常把字面或口頭詞語的表述達不到預期所要表達意思的狀態叫做“詞不達意”,在寫詩的過程中當然也會出現“情”不達“意”、“象”不達“意”、“境”不達“意”、“蘊”不達意”的疏漏。有了這種疏漏,其詩就削弱甚至失去應有的魅力。編入從悟這三部詩集中的詩作,極少有這種疏漏,因此,其魅力所在自然是筆者和讀者推崇的。
   何為“情”?它是指人與人、人與動物、人與物之間的種種感情。是成詩的主要元素;而“象”,則是可用感覺器官感知覺察的鮮活實物。借用具體的“象”來隱喻復雜紛紜的情,就便于激活詩的魅力。
   從悟“借象抒情”的功力很扎實。《東北 東北 我的黑土地》一詩中可尋到詩人踏遍東三省的行蹤——“我攀上大興安嶺”,“我站在冰封的黑龍江上”,“我漫步在遼東灣”,“我爬上旅順口白玉山”……作為東北人的從悟瀏覽山河風景之“象”,敞開愛的情懷,接納大自然的賜予而自肺腑發出“我曾羞于打從遼闊的東北上空飛翔/怕一曲松花江上索取我太多的淚光/羞于看一串一串的汗水百年來無聲的流淌”的慨嘆。這詩句中兩個“羞于”的弦外之音,在“一曲松花江上”撥響“東北曾淪陷”之辱;由“一串一串的汗水”彈出東北父老鄉親“辛苦付東流”之悲。可詩人沒有停留在這壓抑的情感之中,繼而筆鋒陡轉,由“抑”至“揚”,“歡喜的農人終于解脫了千年的鎖鏈”,“那低矮的住房”,“搖晃著腰長出二樓三樓”,農民工“躋身產業大軍”,“大路小路不再蜷縮/展展腰身伸伸筋骨痛快地直來直去”……“象”在詩人的筆下紛呈,這是對家鄉的歌頌,對祖國的歌頌,對時代的歌頌,歌頌之中飽含詩人的大愛。如果說這種“大愛”是詩人宏觀的博大情懷,那么,微觀的細膩情感的流露,則表現在他對自己“翅膀老卻再無法飛翔”的嘆惜上,然而,這種“嘆惜”決然排斥了頹廢傷感的情緒,“我愿做黑龍江邊的老松樹 枝干扭曲/滿頭雪霜 也要為祖國和東北的黑土地瞭望/我愿做興安嶺上的白樺樹 挺拔昂揚/年年月月用落葉覆蓋裸露的黑壤/我愿做松花江邊的老柳樹 老態龍鐘/每陣春風拂來 我都為她殷勤蹈舞/之后 我酣酣地入夢 夢中正草寫詩章……”詩人順借“松”、“樺”、“柳”三樹的形象自喻,淋漓盡致地表達出對東北黑土地“朝思暮想”的拳拳之心和摯愛之情。
   詩人有了“借象抒情”的功力,開拓詩的意境就會出新,意境新了意蘊就豐厚了。詩人從悟深諳此道的例證在這三部詩集中,俯拾皆是,筆者就吝墨緘口,給讀者留些審美鑒賞的空間吧。
   從悟詩作的魅力,不是憑空而來,是他40多年創作以來人生積淀的結晶。
   一、在初中時就傾心鐘情于詩,這是學詩的定向啟蒙階段。
   “當我瘋狂地喜愛詩歌時,剛上初一。是李瑛、郭小川、賀敬之等老一輩詩人那極富魅力的詩句深深地吸引了我”(作者后記)。盡管從悟沒有表白他具體讀過這些名家的哪些詩作,可從他的三部詩集看,確實可尋到他汲取賀敬之的詩極富思想穿透力、郭小川的詩展示多彩現實生活及李瑛的詩善于在人們不經意的事物中展開自己宏闊詩思的美學營養,這不能不說他早期創作就得益于老一輩詩人詩作的啟蒙和引導,為其中期和后期創作夯實了基礎。
   二、在工作中更傾心鐘情于詩,這是漫長的創作實踐階段。
   從悟在工作崗位時任銷售科長,推銷產品少不了走南闖北。工作之余寫詩,與詩結下不解之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跫音響徹。縱觀從悟三部詩集,字里行間可見作者行吟的足跡。這漫長的創作實踐,練就了從悟敏銳的觀察力、瞬間的捕捉力、豐厚的審美力、睿智的感悟力。心領筆隨,情濡詩魂。作者兜里常揣著的小本本是他聚詩的錦囊,憑千山萬水的工作行程,收大千世界之萬象于詩囊之中,產品銷往東西南北,詩品擷自自南北西東。領略華夏名勝古跡,瞻仰名人故居遺跡,飽覽山川之壯美,跟隨日月之行蹤……《狂吟十五關》和九首《憶江南》是詩人從悟富有代表性的行吟詩化足跡。
   三、在退休后仍傾心鐘情于詩,這是收獲的厚積薄發階段。
   歌德說“人生重要的在于確立一個偉大的目標,并決心實現它”,作者“退休后,頂著蒼蒼白發,開始整理一生的詩稿”(摘自《后記》),就是為實現他出書的目標所做的不畏辛勞的努力。這三部詩集500多首詩,編者仔細通讀一遍尚需一周,何況他是一字字、一行行手書,且少不了篩選、修改、潤色、正謬呢。筆者作為一個運作出書的編輯匠,為他鐘情于詩的追求所打動,成全了他邀我寫序的意愿。我為能做一點成人之美的事而感欣慰。眾所周知,時下出詩集即使是在詩壇曾享盛譽的詩人,也很難跳出“自費出書圈”,因此,從悟自費出書的命運已成定論。老話說,像從悟這樣的年齡已是“土埋半截”的人,能眼睜睜看著從悟的心血之詩作也隨之埋沒嗎?作者說不,編者也說不!得以共識后,我們共同的目標就是為詩人從悟的“厚積”找到“薄發”的出口。我作為運作方的決策人,破例以三部詩集實收兩部詩集的費用玉成作者夙愿。這對作者來說,無疑是可喜的收獲。筆者認為,能供人應用的才是有“價值”的,由此看來,從悟的三部詩集出版后,能在一定范圍內,供讀者在閱覽的“應用”中或多或少地受到啟迪,也算是發揮了它的價值吧;否則,“藏之密室”(作者后記語)不見天日,豈不人為地造成連“孤芳”都不能“自賞”的“假值”了嗎?!由此想到,人們常說“埋在土里的金子畢竟是金子”,其謬處,就在于偏頗地強調“金子總是金子”,而忽視思考“金子埋在土里”雖能發光,卻不能發揮其作用的“假值”所在。從悟的詩集盡管算不上“書山”中的“金子”,即便是一種“礦石”,我們挖掘出來,讓讀者的眼光冶煉成構建“心靈大廈”可用的一種金屬有什么不好!從這個角度看,作者自費出書的意義也在于此。

  B、從悟對詩的“執著尋覓”

  從悟之“悟”,緣自“吾心”的“執著尋覓”,于是便有了與詩相關的“聯通”、“融通”、“貫通”。
   一、從“悟”處著眼,先通過常人閱歷與詩人詩感貼近,再通過詩心的折射與詩歌的詩意聯通。
   “常人”和“詩人”的中間有一道“非詩”與“詩”的分水嶺,“常人”居“嶺”這邊,“詩人”居“嶺”那邊。由于“常人”與詩絕緣,與詩絕緣的“常人”就不會也根本不可能躍上這“分水嶺”的制高點,向“詩人”的“嶺”那邊張望;而“詩人”則不然,與詩結緣的“詩人”常常會情不自禁地越過“分水嶺”的制高點,來到“常人”這邊采擷“閱歷”的野葡萄,釀制“詩感”的美酒。由此可見,常人就是常人,而詩人,則該是“詩人”和“常人”的結合體。從悟便是后者。
   詩心是一面多棱鏡,它將常人閱歷與詩人詩感折射成詩意,閃爍出來,這便是詩心和詩意聯通的過程。詩人《面對昆侖》一詩,沒有置身于昆侖的常人閱歷,就不會貼近作為“詩人”和“常人”結合體的從悟“觸屏”式的詩感。這里所說的“觸屏”,形象地顯示了詩人獲得詩感的霎那間體悟。從悟先是以“常人”的身份客旅昆侖,這昆侖就好比儲藏在“屏”內分門別類的風景,在作者詩心的促使下,“常人”不露聲色地漸漸異化成“詩人”,于是“詩感”的手指,便輕輕地“觸”一下“屏”的某一點,這一點只有“詩心”才能讀懂無字勝過有字的提示。這種“提示”反過來又促使“詩心”將體悟到的靈感折射出來,與詩意聯通。諸君請看——詩人從悟面對昆侖,若無“千峰沉淪 一極聳峙”的對比,怎能吟出“撐持蒼穹是你昆侖”的豪邁;若不見“莽莽蒼蒼 雄雄渾渾”之勢,怎會生“作萬山之祖是你昆侖”的景仰;若沒有“冰霜萬里 夕陽孱弱”的背景,怎能流露出“獨享冷寂是你昆侖”的感佩;如未體察到“涓涓滴滴 洶涌東海”的韌勁,怎會發出“濟世甘霖是你昆侖”的詠贊……這便是“常人”與“詩人”兼于一身的從悟“詩心的折射與詩歌的詩意聯通”的鏈接過程。我們從中讀到了昆侖內在和外延的形象內涵和詩人從悟面對昆侖“傾注所有的肅穆與虔誠”的人格品質。
二、從“悟”處著眼,先通過生活磁場與詩人詩情碰撞,再通過詩情的淬火與詩語的詩境融通。
生活,好比一個偌大的磁場。人,在這樣的磁場上,就像鐵陀螺,無論怎樣拼命地轉,也擺脫不了這特殊的磁場的吸引。然而,這種吸引,一旦與詩人的詩情碰撞,就會濺出火花,怒放在詩境的時空。從悟當然也擺不脫陀螺般的忙碌,可喜的是他在忙碌中居然得到生活磁場的恩賜。
   詩人的詩情就像燒紅的鐵,作詩就像錘打刀具,掌握一定的火候,打造成型后,趁熱淬火,蘸入涼水冷卻后,為其增加了剛度硬性。詩情燃至旺盛之點,戛然而止,經過淬火的“詩語”便與“詩境融通”而達到審美的升華。詩人從悟悟通了“淬火”的詩藝,在他的筆下有諸多例證:“白駒千載 驅馳著紅顏蒼老”、“獨享沉沉的夢”的“老井”;“從未狂嘯的大低音”卻慣于“狂飲過時光”的“老墻”;“披掛著憔悴”,“搖晃的老枝 狂吟著風賦/腹中苦難的年輪卻難于向人披露”的“老樹”,這“三老”皆蘊藏著詩情“淬火”之痕,當然這種“痕”是眼見不著,心悟可得的“痕”,是隨悟性而生的美學軌跡。尤其《老樹》一詩,詩人借“螻蟻”的“回味”,寫改朝換代的興衰。“黃昏時 剛剛隕落明清的枝葉/地平線上是潰退的隋唐。”這富有張力的“詩語”,融通了遼遠的“詩境”空間。更高妙的是詩人到此并沒有順勢發出類似“逝者如斯”的詠嘆,而是“淬火”冷卻,淡淡地以“蒼蒼你是長者 悟蟬鳴烈日/聽鴉噪夕陽”結束全詩。這作為歷史見證者的“老樹”,彰顯了造物主賦予它對世事更迭,有滅有生的即平易又深奧的真諦。
   三、從“悟”處著眼,先通過堅忍耐力與詩人詩興締結,再通過詩興的行吟與詩風的詩性貫通。
   縱觀從悟三部詩集,字里行間可見作者行吟的足跡。從這個角度評價,應該說從悟是個走遍天南地北的行吟詩人。
   人有人性,詩自然有詩性。人性有善惡,詩性有優劣。在同一環境里生存,此人其人性之“善”顯而易見,“惡”卻藏得很深;彼人其人性之“惡”暴露無遺,“善”卻不易察覺。詩亦同理,同是出于一人之手,此詩其詩性之“優”,彰顯得十分充分,而“劣”便潛在微瑕的范圍之內;彼詩“劣”如朽木,可“優”卻偏偏像木耳似的在這“朽木”中拱出來。
   從悟的詩,近期的詩比早期的詩相比,有長足的長進;和別人的詩比,以鮮明的“行吟”特色詩性較個性形成了別于他人的詩風。這種詩風,在《大地大地》、《面對昆侖》、《蹣跚情懷》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體現。
   豪壯而不失細膩。如《呵 大地 大地》、 《海峽情絲》、《大漠詠嘆調》等詩,豪壯被細膩適中地纏繞,這樣的豪壯便遠離空喊;
   凝重而不失飄逸。如《想家的雪花》、《星星的歌》、《霧凇情歌》等詩,凝重能飛起來,如此甩掉雜質包袱的凝重便與空洞的思想絕緣;
   坦蕩而不失跌宕。如《卵石嘆》、《過五國城遺址》、《沙塵暴——黃軍來了》等詩,這樣的坦蕩并非被平鋪直敘所取代,它保持一波三折的詩藝之美感;
   縱情而不失哲思。如《瓷器狂吟曲》、《放歌長江口》、《你為什么要做一個詩人》等詩,汪洋恣肆的抒情放縱之馬卻常常被理智的韁繩所牽引,言情而滋潤詩之本色,涌思而不丟情之載體。
   從悟有足夠的堅忍耐力,時時不忘挖掘“詩興”的泉眼,詩如泉水汩汩流淌,詩風與詩興貫通一脈,展現我們眼前的是長流不止的趨勢……
   筆者將從悟同時出版的三部詩集比作詩道上的“仨馬車”,這馬車上承載的詩果自然不全是成熟的,免不了其中夾雜著略帶澀味的青果。整體觀照從悟的詩,從思想意義上講,筆者似乎覺察到從悟或多或少有那么一種徘徊焦灼的情緒,盡管是不經意的流露,也應提醒作者自省;從藝術審美上講,潛在的造詣品位還有待于進一步提升。不過,有了這大大紅紅的成熟,誰還在乎隱現的小小青色呢!我們有理由相信,從悟的三部詩集依然會贏得編者的肯定和讀者的喜愛。
   至于從悟后記中“是福是禍”的疑惑,到此作者也該釋然了——以花掉一些積蓄的“小禍”,換來心靈殷實的“大福”,值!再進一步講,真正“福樂”其實不止于此,而在于你能否樂于接受隨這次出書而向你貼近的福音,順從上帝的呼召,找到靈魂的歸宿。
   看哪,沿著詩道奔向前方的“仨馬車”后邊不遠之處,有一個披著霞光的小紅點,經從悟透露,我才知那是他筆下塑造的古體詩的“紅馬駒”,我們期待著又一部詩集走進更多讀者的視野;愿從悟詩歌的“仨馬車”再增一馬力,哇噻!駟馬難追呀!從悟兄,加油啊……
   序行至此,獻上筆者詩的祝福——
  
   駟馬難追君策馬,
   晚霞不落接早霞,
   藝果埋核孕詩果,
   輪花碾過開心花。

公元 2009年 農歷時令小雪前后五天內于北京來風軒電腦前時斷時續擊鍵而就

 

  (楊楓,詩人、作家、詩歌評論家,資深文化事務策劃運營人,北京神州雅海文化藝術院院長、法人,《詩道》書型詩刊編審、出品人。應邀為作家、詩人、學者、企業家、官員運營出書200余部,作序40余篇。手機:13264206542有意出書者請隨時咨詢。)

 《叢德君詩歌選》Ⅲ《面對昆侖》后記
  當我把多年以來視為珍寶的三本詩稿用特快專遞寄給出版社時,心中怦怦跳個不止,手也在抖。四十年來從未示人的心中之愿終于開始實施了。終于可以向親人、同學、朋友、歷史和未來有個交代了。
   當我瘋狂地喜愛詩歌時,剛上初一。是李瑛、郭小川、賀敬之等老一輩詩人那極富魅力的詩句深深地吸引了我。課余,讀了大量的詩歌。同時也幻想有一天,也出上幾本詩集,留給世人和歷史。后來因為工作關系,走遍了祖國除臺、藏之外的大中城市,旅游給了我飽覽壯麗山河、回顧浩浩歷史的大好時機。特別是名人,尤其是文人的遺址、故居、墓地、給了我許多靈感,于是許多詩句便脫口而出。
退休后,頂著蒼蒼白發,開始整理一生的詩稿,之后又藏之密室,又不想拿出去丟丑,原因之一是文筆直白,水平太差;之二是羞于啟齒,生計為要。直到結識了詩人、作家、評論家,至今尚未謀面的楊楓先生,才又動了出書之念。這三本詩集收入500多首,其中約五分之一在一些合集中發表過。在此,深深感謝楊楓先生在百忙為書作序。
   愿讀者朋友,讀我的詩能得到某些共鳴。

作者 從悟
2009年10月于內蒙古

 

 
關于本院 | 投稿郵箱 |
Copyright (c) 2005-2024 www.xj-desi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北京神州雅海文化藝術院
通聯:北京市通州區武夷花園牡丹園26—161—2C 郵編:101100 電話:010-89527251 手機:13264206542 QQ:597301913 電子信箱:szyh2002@126.com
京公網安備 11011202003368號 京ICP備1403779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