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卷南唐窮鄉致富史 好一個南唐赤子父母官 ——新韻賦序王補貴《南唐鄉官紀事》
楊 楓
王公補貴,生于山西原平縣。走出云中山,年方十三。念蘭村完小,讀范亭中學,相繼求學,為圓夙愿。上世紀五十年代末,中專學業滿,獨自闖晉南。紅土宏圖展,祖籍足跡延。七十余載過去,彈指一揮間。 人老戀舊事,回首憶當年。業不離林、農、牧,當過縣長、局副、鄉官。山西七屆人大代表,參政、議政、建言。在職奮斗幾十年,公仆為民,事業當先。離崗熱誠不減,余熱燃燒信念。崗位上,帶領南唐脫貧致富;退休后,創作鄉官紀事新篇。物質精神,文明兩建;理論實踐,文武雙全。
最難忘,一九七七年元月間,調到南唐當鄉官。走馬上任“代書記”,動腦破解“老大難”。之所以說難,就難在:拉幫結派人心散,原班領導不抱團。群眾如散沙難聚;工作似老虎吃天。三天兩頭多打架;十年九旱少糧源。因貧困,偷盜討飯,上訪不斷;因饑餓,撞車上吊,命喪黃泉。管不盡雞毛蒜皮事;過不完上級檢查關。人心與人心相隔;矛盾與矛盾相牽。
這真是,八品烏紗好戴,一方爛攤難纏。爛攤子,老大難——南唐積重難返;瓷器活,金剛鉆——補貴勇于應戰。運籌鄉官相關事,關注百姓敗興間。不可忽右忽左,左右有左右利弊點;當應思后思前,前后有前后沉浮觀;衡右量左,顧后瞻前,利弊沉浮,榮辱悲歡。認準了,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為一方民當一方官。扎在民間立足點,對上可交代,對下能成全。只是苦了自己,卡在上下間。要上上不了,要下下也難。踐行“一碗水端平”——俗話應驗;領悟“世上無難事”——勵志登攀。費心血,受熬煎,苦周旋。對黨忠心赤膽,為民造福解難。讀民如閱水,“載舟覆舟”得箴言。要做乳,融水里面;不做油,浮水上邊。帶領班子,多方攻堅戰;引導群眾,一心度難關。鄉官有權,權如雙刃劍;有時會,斬了那邊,傷了這邊,真是兩難全。能屈才能伸,會賠才會賺。無私才無畏,求實才求圓。王公無假話虛言憑真干,乃君子;補貴有真知灼見靠實踐,是好官。官小,常常辦大事;君正,時時碰拐彎。全心全意,親力親為,足跡將南唐踏遍。令干部心服口服,令群眾可信可贊。
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藍圖展,全國進入新階段,南唐曙光現。聯產承包,如朝陽燦爛。甩掉“三靠”落后帽,戴上“糧棉高產”之金冠。會計聘請搞試點,堪稱率先垂范;山西日報載事跡,登上改革前沿。改革會計體制,克服財務混亂,改善干群關系,減輕群眾負擔。從脫貧到致富,拼搏之結晶;由后進變先進,求實之使然。 光陰似箭,年輪轉至一九八三。全區二百五十多個公社排榜,南唐第一,遙遙領先。成就斐然能者上,任命襄汾當縣官,王公八品晉七品,父老相親賀升遷。南唐七年,惜別在眼前,一草一木皆留戀,一家一戶都掛牽,不忍回眸看,情悠悠,意綿綿,淚潸潸……
人過留名,王公是留名之人;雁過留聲,補貴是留聲之雁!赌咸凄l官紀事》長翅膀,飛往南唐官民間,這本書,不愧南唐歷史之縮影,重演當年見當年。俱往矣,倍感嘆:知王公者莫過南唐人兩萬!王公補貴,貴在一補,筆走一九七七——一九八三,其意義之深遠,其情結之渾然。
幸甚志哉,感慨萬千,欽佩之至,肺腑之言——
好一卷南唐窮鄉致富史;好一個南唐赤子父母官!
作者寫出作者之夙愿,亦是南唐人之夙愿;編者編出編者之情緣,亦是讀書人之情緣。 2011年3月初于北京來風軒
(楊楓,北京神州雅海文化藝術院院長、法人代表。曾操盤運作圖書200余部,應邀為作家、詩人、學者、官員、企業家專著作序30余篇,F出任作家出版社《大雅書系》統籌、主編。手機:13264206542 QQ:597301913 投寄書稿電子信箱:szyh2002@126.com 獨立出書網站:www.xj-desig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