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張卓琳的詩文集《開啟心靈之窗》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兩年過去了,她的新著《理性的光輝》又列入了作家出版社出版計劃,委實可喜可賀!在本書即將付梓之際,作者邀我作序,作為這兩部書的主編,責無旁貸,我欣然應允。
一個人的睿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理性”的思考。我主編過張卓琳的兩部書,作者給我留下的印象是,她不愧為新時代教育界善于思考的女性才俊!如果說,她的第二部書《理性的光輝》閃爍著理性光輝的話,那么,這光源的來自正如她第一部書名所示,與“開啟心靈之窗”密不可分。可以說,作者自命的兩部書名,是她人生感悟的真實寫照,也是她才情的真實流露。
是的,理性的光輝,是憑借開啟心靈的窗口輻射出來的。張卓琳是善于開啟心靈窗口的人,我們從她所著的兩部著作中,便能領略到理性光輝之所在。可當我們側重談“理性”的同時,也不該忽略“感性”,因為“理性”的本身并不是拋棄“感性”于不顧,而是對感性認識的提純和總結。說到底,理性就是相信在紛繁復雜的事物運動背后,隱藏著一種不變的普適規律。張卓琳能在人生紛紜的感性認識中,不斷關注理性的升華,這來自各個側面的理性觀點逐步形成的過程,便是冶煉自己成功的過程。這一點,我們在她《理性的光輝》的新著中是可以讀到充分佐證的——
關于自我價值的認定,關于苦難經歷的考驗;
關于堅毅信念的恪守,關于機遇抉擇的果敢;
關于感恩美德的贊譽、關于人生理想的實現;
關于社會責任的履行,關于勤奮天賦的論斷;
關于人生命運的把握、關于愛國奉獻的理念;
關于失敗成功的辯證,關于自立自強的進展;
關于知識力量的汲取,關于讀書寫作的創見;
關于友誼愛情的闡述,關于得到付出的期盼;
關于平凡偉大的理解,關于為人處世的修煉;
關于正義良知的呼喚,關于丑惡偽善的分辨……
凡此種種,不一而足,作者的筆下,不論是《散文篇》,還是《小小說篇》,不論是《議論篇》還是《詩歌篇》,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無不閃爍著理性的光輝。
理性的光輝折射作者人格的亮點
文如其人,老生常談卻常談常新。張卓琳作品那理性的光輝折射出的人格的亮點,是來自她作品中鮮明的觀點——
“杰出人士的成功,原因各不相同,但有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他們的成功絕非偶然。”(《散文篇·杰出人物的“人之初”》)。作者這“絕非偶然”的觀點,一語道破成功的“共性”。張卓琳《開啟心靈之窗》和《理性的光輝》兩部專著的成功問世,同樣絕非偶然,是她堅持多年向著既定目標努力拼搏的必然結果。
“其實/目標就是/引領你/走向成功/的明燈”(《詩歌篇·目標》)。目標,是成功的藍圖,具有引領的意義。它像明燈一樣,無時不刻地照耀著從起點奔向成功的路程。作者對于目標的確立,深有感悟,付諸實施,成效顯著。他兩本專著出版的成功,就充分說明,作者在成功的起點上鎖定目標并為之實現所具備的睿智才華和拼搏的能力。
“誰要想創造人生輝煌,誰就必須有大的付出。”(《議論篇·得到與付出)作者的這一觀點,與上述“成功絕非偶然”、“目標是明燈”的感悟相輔相成。筆者揣度,這與張卓琳一步步邁向成功的自身拼搏實踐有千絲萬縷的關聯。可以這樣說,她談“人生”、談“目標”、談“成功”并非是紙上談兵,而是自我扎扎實實的腳印拓展出來自實踐的理性升華!
理性的光輝提升本書格調的品位
格調,指不同作家或不同作品的藝術特點的綜合表現。那么,本書是什么格調呢?我說,“理性邏輯”和“感性形象”的有機結合便是張卓琳構架本書的基本格調。這種格調,如果從“感性形象”的角度觀賞,就好比一面軒呈現出的一個個玲瓏的小格子,而這小格子還鑲嵌著暖色調的小熒屏;如果從“理性邏輯”的角度審視,就好比一個個凝聚著思想內涵冷色調的燈盞,發出明晰涼潤的光透過那軒小格子上暖色調的的小熒屏。這便彰顯了“內惠外秀”的文品格調。由此看來,我說“理性的光輝提升了本書格調的品位”,是有其依據的。相信讀者讀后也會產生如此共識。試想,即使再富有形象美感的語言,如果缺乏思想境界的內核,也會黯淡無光,毫無啟迪而言。細心品讀,本書可令人咂出“感性理性相融,格調品位相宜,作者讀者相知”的些許滋味來。
理性的光輝點亮讀者心靈的窗口
有一成語叫做“賞心悅目”。所謂“賞心”,就是使心為之賞;那“悅目”呢,便是使目為之悅了。我主編過她的兩部書,還編發過她不少詩文佳作,看得出張卓琳著書立說,是將讀者賞心悅目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而達到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便是挖掘思想內涵來彰顯理性光輝的亮點。張卓琳作為一位從事教育事業的施教者、學者型的青年作家,她時刻不忘背負時代的使命而汲取不竭的生活源泉,辛勤地澆灌自己筆耕的土地,那綻放悅目的花朵、那結出賞心的果實,無不被讀者所青睞!張卓琳深深感悟到,踐行這時代使命的惟一通道,直通讀者心靈的窗口。因此,她一貫以“文凝理性的光輝,心想作家的責任”與讀者心心相通,我們怎能不為其作品給讀者不同程度的啟迪而叫好呢!
筆者從《開啟心靈之窗》與《理性的光輝》兩部書名說開去又說回來的過程中,有意不去做微觀具體地評論,意在留有更大的空間供作者感悟吧。